如果你跟我一樣是七年級生,一定對《順風婦產科》這部一九九八年開播的韓劇不陌生,這是我人生中追的第一部韓劇。
而劇中的靈魂人物,我看非院長女婿朴英奎莫屬,粗估平均每十集,至少有七集是講述這個寄居在岳父家的男人所幹的蠢事。

有一集描述英奎的父親從老家寄了一大箱零食給他,結果貪吃的英奎只分給家人一小包章魚乾,其餘則全部藏在房間的床下,想一個人慢慢享用。最後,還是被岳母發現,引起眾怒,遭到全家人的排擠。
另一次,英奎明明已經在朋友開的餐廳吃飽了,但到了金醫生家,見到滿桌的食物,還是抱著不蹭白不蹭的心態,硬塞了一堆生魚片和燒肉到肚子裡。回到家,見到岳母煮了一鍋麻辣大嘴魚,即使肚子撐得快走不動,仍勉強吃了一大碗。他的下場是--吃太飽引發胃潰瘍,半夜送急診……
當年,我常常被朴英奎逗笑,怎麼也想不到,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討人厭的傢伙?
過了二十年,我也漸漸接近朴英奎當時的年紀,再看《順風婦產科》,在好笑之餘,卻感到一陣悲哀--
英奎在劇中不只一次強調,自己年幼時,家境不好。
他自述他和弟弟有一次餓到發慌,好不容易弄到一罐黃豆粉,弟弟伸手抓一大把便往嘴裡猛塞。由於黃豆粉太乾,他又吃得太急,不小心噎住,英奎趕緊將弟弟喉嚨裡的黃豆粉挖出來,才救了他一命。
因此,英奎的小氣、貪吃,並不是天生的,是後天環境困頓,為求生存,形成凡事先看眼前利益的短淺眼界。
以知名的「棉花糖誘惑」實驗結果來看,英奎和弟弟從小一定沒什麼機會訓練延遲滿足的自制力,直接或間接導致長大後事業不順、發展有限。
這也難怪,在三餐不繼的情況下,好不容易出現食物,必定立刻往嘴裡塞,不然再延遲就要餓死了!
然而,悲哀的是:英奎雖然值得憐憫,可是他的習性卻已經傳到女兒美月身上,即便美月生長在不愁吃穿的年代,依然跟父親一樣小氣、貪吃。
有一集,岳母做了一盤炸蝦,英奎和美月本來在客廳悠哉地吃著。這時,金醫生忽然來訪,父女倆立刻狼吞虎嚥了起來,嘴裡吞不下的蝦,也緊緊抓在手上,深怕被客人吃掉。
童年挨餓的陰影,造就英奎貪吃的嘴臉;女兒沒有挨過餓,卻遺傳了父親的嘴臉--
這不就是可憐,但又可悲的階級世代複製嗎?
以英奎父女為借鑑,我們都應該提醒自己:別在不知不覺間,把那些來自於原生家庭的狹窄視野,又傳給下一代。
該怎麼做呢?
這兩天讀到Alex Cheng的文章〈「有錢的小孩子,什麼都比較會」:你也被「棉花糖實驗」的延遲滿足假說騙了嗎?〉。他認為,孩子出國旅行,可以拓展見識,有機會跳脫父母的狹隘眼界,看到更寬廣的可能--這是作者所提出的擺脫階級複製結構性宿命的方法。
看到這裡,一定又會有人質疑:「生活都快過不下去了,哪有時間、閒錢帶孩子出國?」
沒辦法出國,甚至連在國內旅遊都有困難,在自家附近徒步走走總可以辦到吧!
你以為住家附近熟得要命,閉著眼睛都會走,有什麼好逛的?
錯!你平常開車騎車,呼嘯而過,肯定錯過很多亮點。如果帶著孩子,放慢腳步,換個不同的路線,或是鑽進巷弄中,轉換視角,保證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走訪過程中,親子中不妨聊聊自己的觀察、交換想法,再看看別人是如何努力的生活。就算沒有辦法到更遠的地方旅行,不過至少讓孩子了解:
我們必須適時轉換看待事物的角度,會看到不一樣的面貌,產生截然不同的體會。進而,他們把這種轉換角度的方法,落實在自己的人生中,將意識到:
我們要具備一顆企圖心,去創造機會,看看更廣大的世界!
朴美月要是多見見世面,自然會理解父親的價值觀不是天經地義,還會讓她到處碰壁,因而去重新校準自己的人生態度。
相對的,那種一到假日就全家人窩在家裡滑手機的家庭,或是逼子女花大把時間補習、寫評量的家庭,是會嚴重限制孩子的想像,大大提高世代複製的機率。
井底的青蛙,即使不能走太遠,起碼跳到井口張望,也有可能在心底種下一顆行遍天下的希望種子。
- 延伸閱讀:
- 《教作文,先交心:陪孩子找回表達的熱情與自信,給父母及老師的42個引導寫作練習》書中的練習8「一日導覽員」,教父母如何帶領孩子對住家四周進行有計畫的探訪,以及更一步的表達、書寫,值得參考。
- 〈別讓家鄉變成「最熟悉的陌生地」--帶孩子實地考察,強化地理概念〉。
- 〈兩位國中生帶網紅暢遊彰化13個景點--他們的這3項能力,你家孩子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