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追蹤的某個粉絲專頁分享了〈研究顯示: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成績與表現,就多和孩子去度假〉這一篇文章,底下卻有網友表示:
沒有 我們常出去玩 成績也沒有比較好
孩子的旅行經驗與學業成績的關聯性研究,我不是非常清楚。但我這些年下來的觀察發現:
父母如果用心設計整趟旅行過程,從旅行前、旅行中到旅行後,積極鼓勵孩子參與,同時加強親子互動。這麼一來,能夠確實培養孩子的搜尋、規劃、理解、觀察、感受、反思、組織……等能力,這些能力都能夠運用在其他知識的吸收上。
然而,以下三點一定要特別留意。否則,就像那位網友一樣,即使常出去玩,但孩子依然沒有長進……
✅旅行前:進行充分的行程說明,並放手讓孩子規劃行程
今年寒假,不少學生到日本旅行。但開學後談起旅遊心得,很多孩子只剩下零碎的記憶,甚至於問他去日本哪一個城市旅行,也完全答不出來。
在這種情況之下,別說透過旅行培養什麼能力,恐怕連一篇遊記也寫不出來。
反觀班上一個女孩,不但知道他們一家旅行的城市,連旅途中的景點、路線、交通方式、餐廳……等,一個一個如數家珍。
問她怎麼記得那麼清楚?她表示:每次出門前,爸媽都會為她和妹妹進行程說明,攤開地圖,講解每一天的行程,並且鼓勵她們提出修改意見。當她升上中年級之後,更讓她親手設計某一天的行程。
為了設計行程,她必須發揮搜尋能力,從網路和旅遊書上找可用的資訊;再發揮規劃能力,準確計算路程和時間。
既然行程是自己規劃的,自然印象深刻,遊記隨便一寫,都洋洋灑灑。
不過,對於沒有規劃行程經驗的孩子,我在《我是說在座的各位爸媽--都是作文老師》一書中,建議家長使用〈景點渴望度等級表〉列出數個感興趣的景點,再和父母一同安排行程。
✅旅行中:強化親子互動,引導孩子觀察與感受
我大學時代曾經在台北的林語堂故居擔任導覽員,看過太多用心的家長,以及不用心的家長。
用心的家長在進入展場前,會先帶孩子閱讀導覽手冊,大致了解展場概況;導覽時,全程陪同孩子,如果出現孩子不理解的概念,爸媽會細心地為他講解,或鼓勵他提問;導覽後,他們會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看法、感受,再引導孩子說出個人見解。
那麼,不用心的家長呢?
通常是在寒、暑假快要結束時,才帶著孩子出現,臉上擺出一副「要不是孩子要交作業,我才不想來這裡呢」的臭臉。
購票時,連一張二十五元的門票也不願意多買,就讓小朋友一個人進入展場逛,自己在門口滑手機、抽菸。甚至還有爸爸交代我:「不用跟他導覽,我趕時間,給他隨便看看就好!」
雖然我樂得輕鬆,但看著孩子孤伶伶在展場一臉茫然的表情,實在感到不捨。我幾乎可以想見,當他回家坐在書桌前,面對空白的稿紙,依然是一臉的茫然。
鄭重呼籲:父母真的不要錯過旅行中和孩子交流的機會,透過爸媽的經驗分享與視角切換,將會帶動孩子的理解力,同時提升觀察力和感受力。
《我是說在座的各位爸媽--都是作文老師》書中,我建議行程中妥善利用地圖及導覽圖,促進孩子對景點的認識,這也必須在父母的帶頭示範下進行,才能收到效果。
✅旅行後:針對行程缺陷進行反思,並整理照片
旅行結束後,檢討也是不可少的,親子不妨針對行程中不如意的部分進行反省、想辦法改進。下次設計行程時,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接下來,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整理照片。
按照行程或景點,把照片分門別類建檔。在親子一同整理照片的過程中,可以重溫旅行中的經歷與心情,加深印象。
如果孩子要寫遊記的話,與其逼他面對空白的稿紙,不如看著生動有趣的照片寫。
讓他們從眾多照片中挑出自己喜歡的三到五張。下筆時,照片就擺在一旁,用看圖說話的方式敘述照片的內容。
孩子剛剛挑選的照片,代表他們在這一趟旅程中,印象特別深刻的事件。我們就以分節敘述的方式--用一小節的篇幅描述一到兩張照片--來寫遊記,既不用按照傳統起承轉合的方式寫,也不致於寫成流水帳。
隨著照片的牽引,遊玩時的情境、心情會一一浮現,再用文字捕捉下來,一篇圖文並茂的遊記不就完成了嗎?(範文請見《我是說在座的各位爸媽--都是作文老師》頁132-134,或參考本文後的付費內容)
要是每一趟的旅程,都能落實上述三個階段的任務,孩子的搜尋、規劃、理解、觀察、感受、反思、組織……等能力,將得以加強。
而這些能力,不也是孩子在消化吸收其他學科時,應該具備的素養嗎?

- 延伸閱讀:
- 付費內容:
遊記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