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作文,很多人誤以為學生每次練習,至少要寫個起承轉合四到五段,整整一篇,才算是有練習到。
其實,只要鎖定練習重點、目標明確的話,即使寫短短的一段,或填寫一張學習單,也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所謂的「精簡寫作練習」。反倒是寫出完整一篇文章,練習焦點可能會模糊掉,學生不容易掌握特定技巧。
就好比運動員平日的練習,你以為他們平常都在進行整場的實戰演練嗎?
以桌球國手林昀儒為例,他每天練習時,單一動作連續進行各十五分鐘,藉此準確拿捏這個動作。寫作練習也是類似的概念,集中心力在一個重點上,才能達到熟練的狀態。
尤其是學校老師,更應該了解幾個精簡寫作練習法。怎麼說呢?
最近有一位私中老師向媒體表示,部分私立國中每學期至少會要求學生寫八篇文章,公校卻只有四到五篇。不是老師不願意教,由於一週只有五堂國文課,教作文的時間實在有限,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難以提升。(新聞連結)
然而,老師之所以會認為教作文的時間有限,通常是把每次練習寫作和講解的時間設想成少說兩堂課。那麼,連課文都快上不完了,當然擠不出一段完整的時間教作文。
精簡寫作練習就省時多了!即便課堂上沒有充裕的時間帶孩子寫作,但最短只花五分鐘,便能夠進行一個練習任務。日積月累下來,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以下分享幾個我常在課堂上進行的精簡寫作練習,這些練習在我過去寫的文章中都介紹過,大部分集結在《教作文,先交心:陪孩子找回表達的熱情與自信,給父母及老師的42個引導寫作練習》一書中。
✅3W口訣
⏰講授與練習時間:約5-10分鐘
韓國知名寫作教練宋淑熹在《150年歷史的哈佛寫作課祕訣》一書中,傳授一句口訣,我們可以利用這句口訣精準點出問題並且提議,同時可作為議論文的主旨。這句口訣是:
如果……,就……。因為……。
舉例來說:
如果數學老師真的希望我們的數學進步的話,就不要再動不動發脾氣了。因為他一動怒,全班氣氛變差,大家根本無心學習了。
這家店老是這樣。如果不想讓顧客等太久,就應該控制好訂單量。因為,這樣才可以有效率地出餐嘛。
這句話同時包含「3W」(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也就是文章的主旨;主旨一旦成形,架構也就出爐了。.
當孩子把這句口訣記在心裡,隨時拿出來活用,從早到晚可以捕捉到許多內心怨言,隨即產生建言。它可以幫助孩子跳脫單純的抱怨,理性剖析事件背後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總而言之……
如果想快速寫出議論文,就把你遭遇的事件套進口訣裡造句。因為,一旦造好句,文章架構便成形了,再詳細舉例說明你的觀察、看法及原因,一篇議論文不就完成了嗎?
我曾把這句口訣寫成故事,發表在《全國兒童週刊》專欄中:

🔗延伸閱讀:〈從怨念到願念,只有一句話的距離:當孩子牢記這一個句型,議論文的基礎便打好了!〉
✅PREP法
⏰講授與練習時間:約15-25分鐘
除了3W口訣外,PREP法也可以加強文章架構概念。看到題目時,只要把腦海中的內容套進PREP的框架中寫下來,布局便完成了。
以〈那天,我流下了眼淚〉這個題目為例,我把自己在馬祖東引當兵時,因為不適應天氣而咳到流淚的經歷,套進PREP中:
- Point(重點、結論):在東引咳嗽到流淚的經歷,讓我意識到過去有家人的照顧是多麼的幸福。
- Reason(解釋理由):服役時,凡事只能靠自己,家人無法給予協助。更何況,馬祖距離本島太遠,三個多月才放一次返台假,久久才能見家人一面。
- Example(舉例說明):(例1)服役以前,依賴家人的情形。(例2)服役時,身體不適,咳嗽咳到流淚的詳細情形。
- Point(重點、結論):深刻意識到家人有多麼的重要,退伍後要好好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間。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運用PREP法來解題、草擬各段重點。完成後,若有時間,就寫成一篇文章;如果沒有時間,經過這樣的練習,也能夠培養孩子布局的概念。
🔗延伸閱讀:〈寫作文一定要起承轉合嗎?試試更符合溝通邏輯的「PREP法」〉
✅迅速提煉心得法
⏰講授與練習時間:約20-30分鐘
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以後,沒有進行「輸出」的練習,對於讀寫能力的養成幾乎沒有幫助。
不過,難不成每次閱讀完,就得寫一篇洋洋灑灑的閱讀心得?這樣壓力豈不是太大了?
其實,只要構思「四句話」,便能提煉出心得。這四句話分別是:
- 鎖定目標讀者【掌握主旨,對症下藥】:想想這一篇文章適合誰看?在尋找輸出的對象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判斷文章類型、風格與核心價值。
- 分析文本內容【精簡解析,幫助理解】:針對文章中值得探討的部分,加以解釋,幫助讀者理解。
- 說明個人看法【提出見解,一針見血】:緊接著說明自己的看法,清楚表達意見。
- 強調相反結果【揭示下場,強化印象】:最後,提醒讀者「相反的情形」(不這麼做會怎樣?)加強說服力。
練習時,不妨從最簡單的新聞報導開始。以〈陸婦人低頭滑手機!下秒「臉朝下重摔」動彈不得 濺血畫面瘋傳〉這則新聞為例,心得可以這樣寫:
【鎖定目標讀者】你是那種一滑手機便沉浸在其中,甚至習慣一邊走路,一邊滑手機的人嗎?【分析文章內容】這名婦人由於滑手機滑得太投入,沒注意到階梯而摔得鮮血直流,畫面怵目驚心。【說明個人看法】這起意外告訴我們:走路要專心,不要邊走路邊滑手機。【再次強化論述】否則,手機摔壞事小,人摔傷事大,甚至危及性命的後果都有可能發生!
《教作文,先交心》中的練習28「寫出吸引讀者目光的導言」也是類似的練習,有助於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書寫能力。
🔗延伸閱讀:〈閱讀後,沒時間寫心得沒關係!只要「四句話」就能進行高效輸出練習〉、〈「導言」寫作:文章的吸睛關鍵〉
✅新聞架構4W法
⏰講授與練習時間:約20-30分鐘
時事入題,是這幾年的升學考試的重大趨勢。
對此,我設計了一張「新聞架構4W表」,學生讀完文章後,可利用表格來整理報導大意,以及自己的感受、看法。表格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 整理報導訊息:
第一個部分,運用是什麼(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為什麼發生這樣的事?)、怎麼樣(這則新聞最後得出的結論或評論是?)整理這一篇報導。完成以後,它的大意及因果關係就一清二楚了。 - 整理個人看法:
看完一則報導,你的腦袋裡一定充滿凌亂的感受、聯想、見解和期許。在這個部分,我們將這些跳出來的念頭捕捉下來,並且持續擴展,連結其他相關事件。
從閱讀報導、整理資訊到列出個人意見,這則新聞會被孩子看得相當透澈,並且逼迫自己提出反饋,加以反思。
在這張表格的基礎上,請他們寫一篇〈新聞讀後感〉,就容易多了。孩子還可以持續蒐羅同類型的新聞,運用表格整理;久而久之,對於該議題必然會有豐富的資料和獨到的見識。
🔗延伸閱讀:〈「讀懂」時事靠自己,「讀通」時事靠--新聞架構4W表〉
✅總結訓練法
⏰講授與練習時間:約10-20分鐘
在讀完一篇文章或某一段篇幅較長的段落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用一句話來整理這段的重點。以班上同學的登報作品為例:
「唉唷……他們在談戀愛喔!」同學們在我背後竊竊私語。
自從升上高年級後,我發現跟男同學一起玩、聊天突然成了禁忌,會成為同學揶揄的對象。
回想起低、中年級的時候,我最喜歡跟男同學玩鬼抓人了,因為大部分女生跑得很慢,而且玩一陣子就累了不想玩,實在無趣,所以我都跟男生玩在一起。
不過,自從升上高年級後,我察覺到不對勁了--
有一次,我跟一個男生走在一起,背後就有人在議論紛紛。隔天,一位同學在班上大肆宣傳昨天看到我和某個男生在談戀愛的情景。
自從這件事之後,我便盡量離男生遠一點,也不太敢跟他們玩。
我故意把結尾拿掉,請孩子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會怎麼寫總結呢?
例如:
從此,我失去了幾個要好的男性朋友,多少有點遺憾。希望大家不要戴上有色眼鏡,來看待和異性往來這件事。
或:
其實,和異性來往本來就很正常,大家應該以平常心看待,才不會傷害彼此的友誼。
另外,議論型的文章則可以使用「換句話說」來整理內容。舉一個學生作品中的一段為例:
一位綠島的觀光業者殺了一條即將滅絕的龍王鯛,被發現後還堅決否認,堅稱是七年前的照片。但卻被網友發現照片裡的拖鞋是二○一五年的新款,因此揭發他的惡行。為什麼這起事件會如此重要?因為龍王鯛的主食是貝類,當龍王鯛減少,貝類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會大量繁殖,破壞食物鏈而造成生態失衡,影響魚類的生存。如果最後人類無魚可吃,自然會缺乏應有的營養而自食惡果。
閱讀理解力沒那麼好的讀者可能看得頭昏腦脹。所以,可以加上一句話:
換句話說:受害的不只是一隻龍王鯛,而是整個海洋生態,還有人類自己!
加上這句立刻畫龍點睛,將讀者的注意力全部抓回來。
我曾把這個練習方法改寫成故事,發表在《全國兒童週刊》:

🔗延伸閱讀:〈把文章化繁為簡的神奇四字咒語--換句話說〉
✅下標訓練法
⏰講授與練習時間:約15-25分鐘
我時常帶國小或國中的孩子練習下標,想想同一篇文章可以運用什麼不一樣的標題來呈現,轉換不同的切入點,活化思路。
這個練習看似簡單,但必須先掌握文章的主旨,並且思考如何濃縮主旨,同時吸引讀者目光。
之前有一個中年級的孩子,寫了一篇文章想投稿,請我幫他過目。他描述自己在生日前夕,因意外受傷且送醫的經歷。文章寫得極佳,但標題弱了點,他下的標題是:
受傷的啟示
經過我的提醒,他把標題修改為:
慘痛的生日禮物
收到生日禮物應該是欣喜的,因此,「慘痛」與「生日禮物」兩個詞擺在一起,形式鮮明的對比,張力十足。至於「受傷」與「啟示」之間,似乎看不出什麼明顯的衝突,張力便弱了許多。
以下是我在《全國兒童週刊》發表的文章,以故事形式講授下標的要點:

🔗延伸閱讀:〈你知道你的爛標題正在耽誤你的好文章嗎?--數位時代的必備寫作力〉、〈我嚮往一個「可愛又迷人的正派標題」--113年會考作文試寫〉
✅腦補文言文
⏰講授與練習時間:約20-40分鐘
老師在課堂上講完一篇文言文,或解釋完一個成語後,不妨再花一點時間,讓同學「腦補」它。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在原文的基礎上,為故事重新布局、增添細節、刻劃環境,並且描摹人物反應,帶讀者身歷其境、感同身受。
以「守株待兔」的故事為例,原文只有兩句話: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經由擴寫後如下:
宋國有一個農夫大傻,家裡有妻子和五個小孩要養,他每天辛苦的耕種,只為了養活家人。
有一天,一隻兔子在追逐蟋蟀,牠跑得飛快,不知不覺跑到大傻的田裡。牠一個不小心,「砰!」的一聲,一頭撞上田裡的樹樁,扭斷脖子死了。大傻聽到聲響走來,見到死兔子,高興極了,立刻把兔子帶到城裡賣掉,請家人吃一頓大餐。
隔天,大傻心想:「我幹嘛這麼辛苦種田,每天等兔子送上門來不就好了?」於是,大傻田也不耕了,每天悠哉地坐在樹樁旁,等兔子送上門來,同時心中幻想著:「一天抓到一隻兔子,一個月就有三十隻……不久後,我就會成為全國首富!」
然而,之後卻再也沒有兔子跑來自撞,大傻的田地也荒廢了。最後妻子跟大傻離婚,帶著小孩子離開他,大傻做的蠢事也成為宋國的笑話。
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了背景介紹、兔子狂奔的原因、狀聲詞、主角的內心想法和故事結尾……等情節敘述和人物描寫,讀起來便生動許多。
寫作過程中,孩子只要根據原本的故事框架再進行擴充,不需要花太多心力構思情節,不但可有效提升敘述能力,更容易產生創作信心。與此同時,他們也會更加熟悉這個成語。
🔗延伸閱讀:〈腦補文言文:語譯,不但可以增進閱讀力,還可以激發創意〉、〈成語記不起來?「腦補力」加上「聯想力」,把一長串成語們連起來!〉
上述的幾個練習法所費時間都不長,最短五分鐘,最長不過四十分鐘,不到一堂課的時間便可以完成,適合老師在課程當中穿插練習。
除了上述的練習方法之外,像是〈自白表〉、〈班規制定申請表〉和〈企劃書〉……等學習單,都能夠在短時間內,為學生建立敘述邏輯和架構概念。
我在方格子的「鴻雁寫作教材與教法典藏室」中,和拙著《教作文,先交心:陪孩子找回表達的熱情與自信,給父母及老師的42個引導寫作練習》都有談到,歡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