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晚上十點多,我坐在電腦前發呆。
螢幕上開著一個空白的編輯頁面,游標一閃一閃地,像在嘲笑我:「怎麼了?寫不出來嗎?」
那是我在方格子開設帳號的第三個月,原本信誓旦旦說要一週更新三篇的節奏,卻漸漸變成兩週一篇,然後是...「嗯,這個月太忙了,先暫停一下吧。」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經歷?
我們都愛看故事,卻不敢說自己的故事
明明腦子裡有很多想法,但就是卡在「如何開始」這一步。
每次打開編輯器,腦中浮現的總是那些自我懷疑:
- 「這個主題別人應該寫過了吧?」
- 「我是誰啊,憑什麼分享經驗?」
- 「這樣寫會不會太淺顯了,顯得我很膚淺?」
結果就是,我們的想法永遠被困在腦子裡,成為「本來可以」的遺憾。
那天晚上,我發現了寫作的真相
坐在電腦前發呆的那天晚上,我靈機一動,打開了一個文件,標題很簡單:「寫作前問自己的三個問題」。
這份筆記徹底改變了我的寫作方式。
當時我只是把它當成個人使用的小工具,沒想到分享給朋友後,他用我的方法竟然一個月內發了8篇文章,比他過去半年的總和還多。
這三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卻意外有效:
- 這個主題,我最想跟誰說?(找到你的讀者)
- 如果我們在咖啡廳,我會怎麼聊這件事?(找到你的語氣)
- 我希望讀者看完後能做什麼?(找到你的目的)
答完這三個問題,寫作就從「我該寫什麼」變成「我要跟朋友分享什麼」,整個心態都不同了。
為什麼大部分人的文章沒人看?
很多人以為寫作難在技巧或文筆,但我觀察了方格子上百篇高互動的文章後發現,獲得共鳴的往往不是文筆最好的,而是最有「對話感」的內容。
就像你不會要求跟朋友聊天時,對方說出文學獎等級的句子一樣,讀者其實更在乎的是:
- 你是不是真的在「跟我說話」
- 你說的事情是否跟我有關
- 你的分享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
網路上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新內容誕生,能抓住讀者注意力的,往往是那些「有溫度」的文字。
從0到1的關鍵:先求完成,再求完美
最大的突破點在於,我不再追求「寫出厲害的文章」,而是專注於「完成這篇文章」。
這個小小的心態轉變,讓我從「偶爾想到才寫」變成「定期產出內容」,積累的效果是驚人的。
就像學騎腳踏車,剛開始歪歪扭扭很正常,但只要持續騎,總有一天會變成自然而然的事。
我打算分享更多...
我在方格子的創作之旅教會我很多事。從一開始的生澀摸索,到現在能穩定產出內容,我整理了一套自己的「懶人寫作法」。
老實說,它沒有什麼高深理論,就是一些簡單實用的小技巧和思考框架,特別適合像我一樣平常忙得沒時間的上班族。
最近有不少讀者私訊問我是怎麼做到在工作之餘還能穩定更新的,所以我決定把這些方法整理成一份小指南。
敬請期待下次的分享!如果你也有寫作上的困擾,或是對某些主題特別感興趣,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也許你的問題正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每個現在文筆流暢的人,都曾經對著空白頁面發呆。差別只在於,他們最終還是敲下了那第一個字。
今天,就是你動手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