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建始也;開始之意。秋,禾榖熟也。禾穀成熟,人間豐收,古人至為重視的節氣。
早在周代,立秋前兩天,周天子即開始齋戒準備迎秋儀式。是日,天子率公卿大夫至西郊迎秋,同時祭祀掌管秋天之神的蓐收。迎秋儀式中,車旗服飾皆白。因為五行之中,秋屬金,其色白。是以,秋天可稱金秋,秋風又稱金風。
報秋、曬秋
至宋朝,立秋有了更風雅的儀式。當天,宮中會將梧桐樹移植於殿內。等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穿禮服、執朝笏,高聲奏曰:「秋來!」梧桐葉應聲飛落一、兩片,以寓報秋意。
一葉梧桐落,天下盡知秋。
與之相對,宮廷外的市井生活,則隨意灑落得多。從清晨開始,都城內外,滿街都是「楸葉」叫賣聲。婦人兒童爭相購買,將葉子剪成花樣,插於鬢邊。宮廷的傳報聲,淹沒在一派喜慶熱鬧裡。「楸」與「秋」音同形近,民間傳說,立秋日戴楸葉,既迎秋又保平安。
民間部份地區,還有清朗明麗的「曬秋」風俗。生活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平地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窗前屋頂,架曬或掛曬秋收的農作物和果實。久而久之,「曬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暖暖秋陽下,辣椒、玉米、柿子、皇菊、南瓜,曬出大塊大塊濃墨重彩,紅艷艷、亮橙橙、鮮黃黃。
涼風至
立秋三物候,一候涼風至:西方淒清之風曰涼風,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的熱風。
舒邦佐:拾得人間一夜涼
立了秋之後還有處暑,酷夏餘熱尚未完全褪去,故有「秋老虎」之說。白天可能依然炎熱,但天空高了起來,卷卷雲朵淡淡的,清晨和晚間已有絲絲涼意。這日,秋風在樹林池塘間穿梭迴盪,傍晚時分下起了瀟瀟雨。一場秋雨一場涼,催黃了綠意枝頭上一片葉子,催來了人間一夜涼,點點喜悅泛心頭。
《立秋後十日》
萬綠枝頭一葉黃,秋風恰則到林塘。
晚雲更作瀟瀟雨,拾得人間一夜涼。
舒邦佐(公元1136 – 1214年),南宋詩人,為官清廉。
蘇軾:又得浮生一日涼
夏末秋初,亂蟬、白鳥、紅荷,乍看一派景象衰殘。細品、處處透著生機盎然,有聲有色有香,浮生一日涼最是神往。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隠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紅蕖:紅色荷花。蕖,即芙蕖、荷花。
杖藜:拄著藜杖。
浮生:指的是《莊子‧刻意篇》:「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之意。生如浮雲,死若安息; 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大約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蘇東坡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的第三年。
蘇軾因反對新法被捲入新舊黨爭,後遭構陷而演成烏台詩案,命懸一線。經多方營救後死裡逃生,以帶罪之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長江北岸的一個徧遠小城。無官邸、無實權、薪俸低微,只能暫寓城南定惠院。後,俟一家二十幾口人團聚,轉至臨𦤑亭。初到謫地的他,驚魂甫定,心情甚淒涼。入了秋,看著枝頭綠葉紛紛轉黃,夜來風聲在長廊陣陣鳴響,寫下了「世事一場大夢,人間幾度秋涼」的深沉喟嘆。
春去秋來,稟性樂觀的蘇子在交友、放浪山水、躬耕於東坡中,走出了政治的哀傷。大量的閱讀佛經,也讓他有了不同的省悟與啟發。佛老清靜無為的思想,讓他看透生死誹譽,處世態度更灑脫闊達。黃州數年,人生如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秋去秋又來,夜裡三更天,下了一場雨。淅瀝瀝,打溼了竹林茅舍,滋潤了遠山近樹。清晨,滲入門窗的曉光透著清涼意,一掃向前的炎炎暑氣。蘇子心中萬般愜意,拄著藜杖出門去,沿著鄉野小徑漫步而行。遠處一座大樹林,鬱鬱葱葱泛著水光。更遠處樹林盡頭,山巒青青。走著走著,近處翠竹叢生,參參差差圍繞著一所院落。風乍起,竹枝竹葉綠意裊裊。院落外有個小池塘,長滿了枯萎的野草。恰晌午時分,傳來高柳樹上蟬兒亂亂叫。可這衰草、這亂蟬,怎抵得過高空中白色小鳥一群群,不時上下翻飛,自由自在翱翔。更有滿塘蓮花風韻不減,紅蕖照綠水,散發著細細的、柔柔的芳香,淡雅清新撲鼻。白鳥、紅荷、綠水,宜動宜靜,好一道風光流麗。
拄著藜杖,蘇軾繼續走在古城邊的鄉間小路,若有思若無所思。走著走著,已是向晚黃昏;夕陽無限好,心中只覺十分歡喜。感謝昨夜三更天,天公殷勤下了一場好雨,讓詩人又過了快意涼爽的一天。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且行且遊且陶陶,是非成敗轉頭空、何須掛心頭!
蘇軾(公元1037 – 1101年),北宋文學家、畫家、書法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
劉翰:一枕新涼一扇風
立秋日,詩人似在睡夢中錯過了秋聲。不料,秋聲已沐在月光下,落在了台階上。
《立秋》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
日落時分,雛鴉聲聲叫得慌,盼著父母快快回家。待老鴉歸了巢,小烏鴉有得吃有親情溫暖,漸漸安靜了下來。窗外這一番鴉雀無聲,悄悄地溜進了屋裡,落在了精緻的屏風上,更顯一室空寂寂。夜來入睡時,晚風襲來,頓覺枕邊一陣清新涼爽。好像有仙子拿著大絹扇,一起一落地為我搧著風。睡夢中,依依稀稀聽見外頭風吹樹葉、蕭蕭作響。此秋聲也,詩人猛然醒了過來。可傾耳細聽,靜靜地、靜靜地,秋聲何處去?忍不住披衣而起,推門行到中庭。只見月色皎皎灑下來,灑在了階上滿滿梧桐葉。梧桐葉落,明月在天,此秋聲也!
劉翰,南宋詩人,生卒年不詳。紹興年間,與名士張孝祥、范成大結為詩友,時相唱和。
白露降
二候白露降:晝夜溫差大,清晨草木葉片上,晶晶滴著小露珠。
韋應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淡淡的秋色,淡淡的涼天。淺淺的著墨,綿綿的思念。言短意深,語淡情濃。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丘二十二員外:韋應物的朋友丘丹,曾官拜尚書郎,後隱居杭州臨平山學道,二人屢有往還唱酬。因其在家族中排行第二十二,故稱之。唐代文人,常以排行稱呼對方。
初秋之際,草木微黃。雖有零落,未至衰殘。天氣已涼未寒,宜思宜遊宜懷人。這樣一個初秋的夜晚,清風徐來,月華如練,撩起了詩人對遠在山中修道友人的思念。不覺走到中庭,一邊散步一邊吟詠,好一個涼爽的月夜天啊!真希望丘二十二君就在身旁,與我一起飲酒談詩論道。想著想著,詩人的思緒飛到臨平山。空曠曠的一座山,籠在無邊夜色裡。風一吹,一顆顆松子,咚咚咚、咚咚咚落下來。似君這般幽隱山林之人,此時應和我一樣心有所感。聽松濤、望皓月、松子落,想念遠方的朋友。
韋應物(約公元737 – 791年),唐代詩人。早年為唐玄宗近侍,豪縱不羈,橫行鄉里。安史之亂後玄宗奔蜀, 韋應物流落失職。因生活貧困,才開始發憤讀書。其詩以寫山水田園而著名,語言簡淡而意蘊深遠,《滁州西澗》可謂其中代表。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白居易《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曲江水滿,一片黃葉落,焉能不起思念之情?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江陵:今湖北荊州,在長江邊。
新蟬:本指新夏之蟬,但時序立秋,應指剛羽化的秋蟬。
曲江,承載著唐代無數文人的抱負與理想、美麗與哀愁。其歷史遠溯秦漢,朝代更迭,經不斷整修擴建,至大唐成了長安最負盛名的遊覧勝地。遊人如織曲江頭:春日踏青,夏日賞荷,秋日登高;位於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郊。就文化意義而言,「曲江」包括附近諸多名勝,如大雁塔、樂遊原、慈恩寺、杏園、芙蓉園等地。開元盛世,唐玄宗豪氣一揮袖,賜宴新科進士於曲江。是為曲江大會,此意興風雅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曲江大會時,冠蓋雲集,車如流水馬如龍,天子與長安臣民舉杯同歡。宴罷,新科進士題名於慈恩寺塔下。十年寒窗無人問,總算敲開了踏入朝堂的第一塊磚。無怪乎,騒人墨客愛曲江、偕伴遊曲江、寫曲江。
元九即元稹,因排行第九,故稱之。白居易比元稹大七歲,因同年同授校書郎而結緣,成了「有月多同賞,無杯不共持,何處不相隨」的知己好友。即使後來人間風風雨雨,兩地分隔,依然惺惺相惜,詩文酬唱不綴。公元815年,白居易遠謫江州(今江西省九江)。貶至通州(今四川省)又身患重病的元稹,聽到摯友也蒙冤被貶,陡然一驚。「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語言樸實,感情濃烈。公元831年,元稹病逝。多年後,白居易思念故人、夢到了他。醒來淚潸潸,「夜來擕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更有斷腸句,「君埋地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夢同遊,在曲江。踏青春風裡,賞荷六月中,秋來登高樓。一幕幕,歷歷上心頭。彼時逢立秋,二人擕手上高台,飲酒吟詩作賦。今年立秋,白居易獨自一人騎著馬,來到了曲江,意索索。楊柳依舊青青,垂下柳枝千萬條。下了馬、上堤岸,極目四望,唯有形影相弔。樹上偶爾傳來秋蟬三兩聲,渾不似夏蟬叫得歡,添淒涼。似乎說著,夏已盡、思切切,故人仍遠在千里之外。兩地相隔,我看著長安城曲江水,君對著江陵城長江水。一樣秋思一樣情,我憶君、君憶我。
白居易(公元772 – 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寫詩用語平易通俗,有「老嫗能解」之說。重要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慈烏夜啼》,和《問劉十九》。
寒蟬鳴
三候寒蟬鳴:立秋伊始,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寒蟬樹枝上感陰而鳴,告訴人們炎炎暑氣淡去了。寒蟬,又叫寒螿(ㄐㄧㄤ,jiāng)、寒蜩(ㄊㄧㄠˊ,tiáo)、秋蟬、暮蟬。較一般蟬為小,因其叫聲似「伏了」,很多地方就稱之為伏了。
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秋水寒,綠葉黃,衰柳寒蟬一片愁,鮮明了騷人的故國之思,渲染了墨客的離情別緒。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都門:指汴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帳飲:設帳置酒宴送行。
長亭:古時於城外每十里設長亭,每五里設短亭,供行旅休息、親友餞別之用。
詞人宦途失意,離京城、別戀人,內心已是悽悽惋惋。更那堪秋蟬聲聲叫,一聲急促一聲淒涼,愈催得柔腸百轉,一股刺骨悲酸。長亭裡、向晚黃昏至,長亭外、驟雨方歇住。美酒在手、佳人在側,心緒卻只是蕭索。正依依不捨繾綣處,船夫一疊聲船要開了!把一雙柔荑握得更緊,一剪秋水看得更真切,淚涔涔對淚潸潸。天不老,情難絕,千言萬語在嘴邊,哽噎喉間道不出。想此番南下,山高水遠,一程又一程。千里煙波浩渺,暮色濃濃,江闊雲低,好個無邊又無際。
悲莫悲兮生別離,自古多情人總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蕭瑟的季節。水滔滔,舟楫飄飄,今夜酒醒身何處?伴我的,怕只有兩岸枯楊衰柳,晨風寒意,一彎殘月。這一別,不知多少流光歲月?少了伊人相依偎,良辰美景也寂寥。縱有千般風情萬種意,又能說與誰聽?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柳詞之所以能廣泛流傳,與柳永屢試不第有關。詞人出身仕宦之家,自小即展露不凡才華,卻年近半百才考取進士。半因性情疏狂,半是為了謀生,流連秦樓楚館,為歌伎酒女作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成了詞人大半生的生命寫照。還曾因寫下「青春都一晌,忍把功名,換了淺斟低唱」等語,而惹惱了宋仁宗,硬是將他從進士榜單上剔除,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取得功名之後,柳永也不過輾轉各地,做個小小官員。雖然政績不錯,民聲也好,依然潦倒。相傳死後淒涼,「葬資竟無所出」,是歌妓們集資安葬了他。此後每逢清明,都有歌伎舞伎載酒於詞人墓前祭奠。時人謂之「吊柳會」,也叫「上風流塚」。
柳永約生於公元 984 – 1053 年,與北宋名臣范仲淹(公元 989 – 1052 年)時代同。
秋來,枝頭樹梢尋黃葉,清晨破曉覓露珠。清風裊裊,賦秋水,詠涼天。寒蟬三兩聲,思華年,懷故人。點點滴滴,釀成酒、碾做詩!

2025/08/07 立秋:住家巷口一戶人家後院,有參天柳樹一棵,每次外出散步必經過。節氣之始,以汝為證。

圖片取自網路加以裁剪而成,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