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某天晚上12點左右,我在自己臥房裡跑步,因為房間不大所以也就原地跑步而已,過一會家姐突然來敲我門,她問說:
「你房間怎麼有個規律的答答答的怪聲?」
「喔,那是我在跑步的聲音。」
「聲音有點大,你可以墊個瑜珈墊在地板上。」
「我地上有墊泡棉墊。」
「那你小聲一點,你媽有點淺眠。」
對話結束後其實我有些不悅,我發出嘆氣的聲音。
不悅是因為我已經做了降噪音措施,且我從沒聽過家母說過從我房裡傳來噪音,倒是家姐日前才徹夜整理房間,徹夜發出撞擊聲讓我整晚失眠,想到這裡我又產生『你憑什麼說這種話』的不滿。
不過好在我沒當下就為自己辯護、反過來指責家姐,真是萬幸!
為什麼這樣說?隔日一早我找家母聊天,順便問她昨晚有沒有聽到噪音,
家母說:「有很規律的兵兵蹦蹦聲音,應該是你姐在運動吧?」
我頓時羞愧感湧上,我應該表明那是我的跑步聲,但我無恥地悄悄地轉頭關上門,離開家母房間,從那之後我就不在夜裡原地跑步。
原來母親有一直都有聽見聲音,只是她沒反映。
自我辯護從自我保護而來
過去的我八九成會當下就指責家姐在夜裡發出噪音,那這次為什麼這種反應?
我當下浮出的第一個念頭是:
『即使她徹夜整理房間發出噪音,也不能合理化我半夜在房間跑步,這是兩回事。』
當然不是在講我自己有多高尚,我也常在夜裡活動吵到人。
過去的我常會落入這種「公平性」的拉扯,為什麼你可以那樣而我不能?
原來這樣的想法,完完全全是個陷阱!
別人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是分開的兩個決定,如果每件事都用"公不公平"看待,就會大幅削減忍耐的能力,對別人的小缺點變得難以容忍,而很多人際運作甚至是獲取信任、擄獲好感的技巧都建立在忍耐包容之上(這點我之後會詳解)。
簡單地說就是「時常追求公平不公平」的人,人際和情感反而多坎坷(也就是我,哭)。
忍或不忍,會創造兩條平行時空(這很重要)
如果我當下又反過來指責家姐,我現在就活在另一個平行時空了,那晚我很可能又和家姐吵起來,然後有人甩門、有人大聲爭執、父母起來勸架,到現在依然尷尬、充滿憤怒,然後需要幾天甚至幾周平復心情。
可現在是風平浪靜,甚至有些溫馨(咦),而且胃口很好。
因為有了過往作對照,我清楚這兩個平行時空會長什麼樣子,為自己辯解或許在生活中沒什麼用武之地,甚至是下下策,而且第一時間選擇辯解會不會只是出於一種報復?
出自於某些經驗與情結讓我善於自我保護,內化忍耐力、包容力是我當前最重要的修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