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菁華開示 - 在我們有限生命中應成就什麼?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我們一個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必須要知道,在我的有限壽命之中我要成就什麼,這個成就什麼你一定要知道,帶得去的。古大德常跟我們說,帶得去的你要多做,帶不去的放下。什麼東西帶不去?財色名食睡帶不去,五欲六塵帶不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帶得去的是什麼?德行帶得去,你所造的業統統帶去了。這業裡頭有善業有惡業,善業將來帶你到三善道,你到有福報的地方去;不善的業引導你到三惡道,你去受苦,這個東西帶得去。


那我們就得考慮清楚,我要帶善不要帶惡,於是我們才恍然大悟,修養德行是帶得去的。孔子的學生顏回三十幾歲就過世了,是夫子常常讚歎的一個學生,夫子一生念念不忘的一個好學生,他壽命雖然短,他利用短的時間他修養德行,他帶去的是好東西。壽命短在我們的眼光裡面看怎麼看呢?好,他絕不墮三惡道,他的德行超過一般人,那到哪裡享福?他到天上享福去了,在這裡壽命短,早一天去享天福,你說是不是好事情?好事。他在這裡多住一年他就晚一年享福,他早走一天就早一天享福,他修成功了。這個道理必須要懂得。


  沒有一法不是無常的,這一定要知道,你知道一切法無常,你對於一切法就放得了、不再執著了。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永遠是心平氣和來對待。你在這個裡面決定沒有取捨、決定不會有佔有的念頭、決定不會有控制的念頭,也不會有得失的念頭,你看你多自在!佛菩薩教我們隨緣不攀緣,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如果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你就沒有辦法隨緣,沒有法子修隨喜功德。


所以學佛早年老師教我「放下」,從哪裡放起?老師有善巧方便,我那個時候是初學,教我從對立做起,不要跟人對立。剛剛開始的時候很不容易,為什麼?我們跟別人對立的念頭已經成習慣了,哪有不對立的?實在講都是傲慢,真的佛在經教上跟我們講我們不能不承認。以後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講這個傲慢,俱生煩惱,他說你細心去觀察看什麼人?看乞丐,你看他有傲慢心。乞丐是在人類當中這是最下等的了,他沒有錢,貧窮淪為乞丐,沒有地位,我們中國人講貧賤到極處了,貧為乞丐,賤為乞丐。賤是沒有地位,貧是沒有財富,靠乞討討飯過日子,這樣的人,在路邊上看到富貴人從他面前經過,他還不以為然,鼻子哼一聲,「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你看看他還在諷刺別人。這就說明什麼?他傲慢,他有傲慢,他不是沒有。


所以老師給我們說傲慢是俱生煩惱。佛法要斷,為什麼?它障礙你見性、它障礙你覺悟、它障礙你修行,這就麻煩大了。儒家沒有講明心見性,所以儒家對於傲慢沒有教人斷,但是教人要控制。《禮記》裡頭「傲不可長」,這就是什麼?傲慢是有的,不要再增長了,儒家只勸你控制住,不要再增長了,可是佛法一定要斷,為什麼?貪瞋痴慢疑這根本煩惱,六個,後頭惡見。其實惡見就是五種見惑,這五種錯誤的見解,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見解是錯誤的,合起來叫六個根本煩惱,《百法明門論》上說的。這六個東西障礙你,生生世世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你說這個麻煩多大!不學佛不知道輪迴苦,不了解輪迴狀況,學佛之後對這個事情逐漸逐漸明白了,才曉得六道不能住。


  六道裡頭只有受苦受難,沒有法子向上提升。縱然生到天道,那是享受、享樂,那裡沒有苦,它不是永恆的,它也是剎那生滅的,壽命還是要到。壽命到了,禪定功夫失掉了,依舊還是隨業流轉。我們自己要想一想,無始劫以來到今天生生世世,我們自己認真去思惟,我們造的善業多還是惡業多,肯定是惡業比善業多,為什麼?佛告訴我們阿賴耶識裡頭,統講阿賴耶,講妄心,不能講真心,為什麼?真心沒見到,講真心那是菩薩,那不是凡夫,所以我們講妄心。妄心裡面善心所只有十一個,煩惱心所有二十六個,這就是說明在阿賴耶裡面善惡較量,惡的力量大,善的力量小。所以人必須從小接受好的教育才能夠彌補,如果沒有好的教育,肯定是被環境所染污,你的本性本善沒錯,習性力量不能疏忽。


  首先我們要了達佛法,就是對於佛法要通達、要明瞭,佛是什麼?法是什麼?佛法是什麼?這三個問題。「佛」是佛陀,是古印度的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詞彙來翻譯,所以就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解釋。那為什麼不用智慧跟覺悟來翻譯?它的這個名詞的意思,跟智慧、跟覺悟是接近,但是還沒有,還不是它的本義。


那本義是什麼?本義是圓滿的智慧,決定正確的覺悟,要這麼翻才行,這就在中國找不到這個詞彙了。它不是一般的覺悟,不是一般的智慧,它是圓滿的智慧,也就是真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覺悟,我們講大徹大悟,稱為大覺世尊,不是一般的覺悟,這是佛的意思。


「法」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法是指宇宙之間一切理、事、性、相、因、果。大,那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們今天講的宇宙。宇宙分開來講,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時間跟空間,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一樣都不漏,用一個總代名詞來稱呼它叫法,是這麼個意思。「佛法」合起來講,就是時空裡面所有一切法,它的理體、它的現象、它的作用、它的因果,你有智慧全部都能夠覺了,沒有一樣你不明了,沒有一樣你不通達,是這個意思,這叫佛法。這佛法哪裡是迷信?


◎慧林 部落格:

https://heartlaw.pixnet.net/blog/listall/1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慧林無畏.金剛安樂
7會員
767內容數
歸依自心三寶: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2025/04/29
早年我跟章嘉大師學佛,承蒙老人家指導我三年,我學佛的根機是他老人家幫奠定。關於這些疑問,他講得很透徹,他說「佛法知難行易」,不是知易行難。我們現在講知很容易,做很難,那是什麼?你知的不透,你不是真正知道。真正知道,哪有不肯放下?你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頓捨,捨就是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捨
Thumbnail
2025/04/29
早年我跟章嘉大師學佛,承蒙老人家指導我三年,我學佛的根機是他老人家幫奠定。關於這些疑問,他講得很透徹,他說「佛法知難行易」,不是知易行難。我們現在講知很容易,做很難,那是什麼?你知的不透,你不是真正知道。真正知道,哪有不肯放下?你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頓捨,捨就是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捨
Thumbnail
2025/04/27
佛陀成道後第十年,也即佛陀四十五歲那年,佛陀在優陀南國首都一帶行化。在這裡,佛陀遭到一夥流氓的惡罵,這是任何一個聖人都沒有遭受過的辱罵。佛陀,這位偉大的聖者,對於那些對自己惡毒的辱罵者,不但毫無恨意,反而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好兄弟,施予無限的慈愛之心,將其感化,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罪惡之中走了
Thumbnail
2025/04/27
佛陀成道後第十年,也即佛陀四十五歲那年,佛陀在優陀南國首都一帶行化。在這裡,佛陀遭到一夥流氓的惡罵,這是任何一個聖人都沒有遭受過的辱罵。佛陀,這位偉大的聖者,對於那些對自己惡毒的辱罵者,不但毫無恨意,反而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好兄弟,施予無限的慈愛之心,將其感化,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罪惡之中走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Thumbnail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Thumbnail
人生太短,你做得不夠多。真的在行善的,他會想、會開會規劃:「我要怎麼安排產生更大善性的效益,讓更多人獲益。」這種用心、用腦去規劃思惟,就是行菩薩道。真的會修的人善用此生,如果都不會去想,不想利他,不去用心、用腦,也不想付出、不想規劃,當然善行就極為有限。一次的病苦、一次的小車關,善業都去擋這個劫
Thumbnail
人生太短,你做得不夠多。真的在行善的,他會想、會開會規劃:「我要怎麼安排產生更大善性的效益,讓更多人獲益。」這種用心、用腦去規劃思惟,就是行菩薩道。真的會修的人善用此生,如果都不會去想,不想利他,不去用心、用腦,也不想付出、不想規劃,當然善行就極為有限。一次的病苦、一次的小車關,善業都去擋這個劫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佛法知識鑽研很重要,但是要善用此生,直了成佛。「善用此生」是看自己今生的因緣,還有大概多少時間、多少心力,可以完成這樣的修行,還有周圍的人。爸爸、媽媽重要,能拉他去讀佛學院嗎?也許可以,就是很少;那爺爺、奶奶呢?他們需要他們的法門,用慈悲心來看自他的因緣,冷靜地審諦、觀察。
Thumbnail
佛法知識鑽研很重要,但是要善用此生,直了成佛。「善用此生」是看自己今生的因緣,還有大概多少時間、多少心力,可以完成這樣的修行,還有周圍的人。爸爸、媽媽重要,能拉他去讀佛學院嗎?也許可以,就是很少;那爺爺、奶奶呢?他們需要他們的法門,用慈悲心來看自他的因緣,冷靜地審諦、觀察。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