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痛苦,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地共感的。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苦,但這些苦,不只難以彼此理解,有時甚至會被曲解、被輕視,甚至反過來成為彼此敵對的理由。這在政治與經濟劇變的時代尤其明顯。
最近,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再度崛起,對全球金融市場再次造成劇烈震盪。他高舉「美國優先」的大旗,威脅提高關稅、衝擊供應鏈,加劇地緣政治緊張。這些話語對許多美國選民來說,或許是「重建榮耀」的希望;但對亞洲的製造業投資者來說,卻是深夜不敢入眠的夢魘。股市的劇烈崩跌,不僅是數字的下滑,更是退休金、房貸、生活安全感的崩潰——是一種切膚之痛。
然而這樣的痛苦,卻並非人人能感同身受。在台灣某些長輩口中,川普儼然成為「亂源」的代名詞,間接成為了「美國壞壞」的證明。而奇特的是,這些人之中,許多從未踏上美國,也不曾造訪中國大陸,卻在情感上對中國大陸懷有難以言喻的好感,對美國則存有一種本能的反感。問其原因,多半講不出具體理由,只會搖頭說:「美國就是壞。」
這種情感的形成,不是基於事實,也不是親身經歷,而是來自長年積累的媒體影響、冷戰殘影與集體記憶的錯綜糾纏。美國在歷史上的確在亞洲留下過深刻的足跡,不論是二戰後的佔領政策、韓戰越戰的介入,還是對台軍售與政治干預——對於經歷過威權時代的長輩們而言,美國常常不是民主自由的象徵,而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他們不信任自由,他們更害怕變動。
而中國大陸,對於這些人來說,反而是一種「熟悉的他者」。語言相通、文化相似,甚至小時候課本裡那些「祖國山河」的描寫,都潛移默化地種下了某種鄉愁——儘管他們從未真正踏上過那塊土地。更何況,在中國大陸高樓平地而起、GDP節節攀升的新聞渲染下,那些來自官方或坊間媒體的讚美,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中國才是未來。
這種「情感上的親中」與「情感上的反美」,本身就不是理性選擇。它像一種潛意識的反射機制,根植於過去的傷痕、教育的斷層與媒體的偏誤。這使得在今天,當有人因為川普的發言導致股市崩跌、投資失利時,卻被回以一句:「誰叫你太相信美國」,更顯得刺耳而冰冷。
痛苦不只不相通,還可能被用來彼此否定。
一邊,是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與對經濟安全的恐懼;另一邊,卻是帶著歷史情感濾鏡的斷章取義。兩種視角如同平行時空,無法交會。年輕人可能在看著美中角力下的全球變局擔憂自己前途無著;而某些老一輩人,則可能在轉發「美國經濟快完蛋了」的假新聞時,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勝利感。
這讓人不禁思考: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什麼才是真正的理解?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只能活在自己的痛苦回音室裡,聽見的只有自己熟悉的頻率?而那些想要溝通、對話、解釋的人,卻往往陷入另一層的孤獨?
川普的風暴終將過去,市場也終會回穩,但人與人之間那種難以跨越的情感斷層,可能才是更深層的困境。或許,我們都需要一點更多的耐心與好奇——去問問彼此:「你為什麼這麼想?你在怕什麼?你又為什麼會痛?」
因為,理解的起點,不是同情,而是願意傾聽。
以上,是我請chatGPT幫我寫的文章,今天就心理的疑問去試了一下,我想他真的寫得很好,也把我對於前一個世代的判斷很完整的陳述出來。以前我還會去爭論,去戳破長輩的幻想泡泡,但是越活到現在卻越可憐他們,因為他們真的從小就在反攻大陸的氛圍中長大,各種宣傳文件都是大陸好棒棒的,好山好水這樣。我記得我國高中時還要背誦大陸的鐵路車站,現在想想有夠誇張,台灣的車站排序我都記不熟還去記對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