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年幼的姪子,今年還不到三歲。原本是一個該在地上跑跳、滿口童語亂說的年紀,卻異常安靜。他不太會說話,也不太會表達自己,除了基本的需求用哭或指來傳達外,幾乎與這個世界保持著一種距離——一種我們無法靠近,他也不願靠近的靜默。
但他並不孤單。他有一個永遠發亮的「朋友」:平板電腦。
YouTube短影音一段接一段播放,節奏飛快、聲音誇張,畫面充滿著閃爍與重複的動畫聲光,讓人看了頭暈——但他卻如癡如醉。只要有人去入侵他的世界,他就會打人,以抗議這個世界的中斷。我不怪他們。他們也只是疲憊的父母,一邊工作、一邊育兒,在生活的泥濘中掙扎著呼吸。他們或許沒有想太多,或許也只是跟著時代的洪流走,以為這就是現代育兒的「新常態」。
但我忍不住心疼——不是對父母,而是對這個孩子。
因為在那一段段影片的轟炸下,他正在錯過真正學會說話的黃金時期;在螢幕聲光的陪伴中,他失去了觀察表情、回應語氣、用言語與人互動的機會。更深一層的,是我們這個社會正在默默接受一種令人不安的現象:把孩子的安靜,當成一種成功的教養結果。
可是孩子本不該是安靜的。孩子應該哭、笑、尖叫、問東問西,應該因為不懂而打破杯子,應該因為表達不清楚而氣急敗壞——那才是人類成長的軌跡。
語言,是我們學會同理、學會傾聽、學會愛的第一步。當孩子因為缺乏互動而語言發展遲緩,問題並不會就此停留在口語障礙上,而會漸漸蔓延成情緒理解、社交退縮,甚至自我價值感的缺損。
而最諷刺的是,這些父母多半愛孩子,也想孩子好。他們只是太累、太忙,然後太依賴科技,錯把「孩子不吵鬧」當成「孩子過得好」。久而久之,我們甚至不敢面對那個事實:我們其實把孩子交給了演算法在養。
這不是個體的問題,而是一個時代的困局。
我們曾經相信陪伴是教育的核心,但現在很多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推薦演算法,第一套「語言教材」是無限循環的短影音。父母從育兒者變成了觀眾,看著孩子在螢幕的虛構世界中成長,卻不曾真正走進他的心裡。
教養從來不是簡單的選擇題。它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一種反主流的勇氣——在所有人都說「給他手機比較方便」的時候,仍願意放下手機、蹲下身來,用真正的眼神、聲音與擁抱,去喚醒一個孩子沉睡的語言與情感。
我的姪子現在依然不太會說話。偶爾,他會叫出幾個無意義的音節,然後自己笑得開懷。而我也會跟著笑,只是心裡多了一點沉沉的感嘆:如果我們多花一點時間陪他說說話,少給他一些影片,也許,他會用更多的詞彙來告訴我們他的快樂與悲傷。
孩子不會永遠沉默,但如果我們繼續沉默下去,他們可能會學會用沉默過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