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打掃退房的房間時,在一個平常會忽略的一個死角,撈出了一個小小的包包,
裡面放了總數十幾張的身分證、健保卡、駕照還有汽車行照,稍微對了一下客人住宿登記的資料,都沒有資料相符合的,如果是大家庭,是有些人會把身分證跟健保卡集中管理,
但是連不同人的駕照、行車執照都放在一起很少見,
在問過老闆之後決定送往派出所。
到了派出所之後,我說明在民宿打掃撿到一個包包,裡面有很多證件。
結果警察的第一句話不是詢問狀況,而是質疑:
「是不是你們民宿平常把客人的證件收了沒還?現在一次拿來叫我們幫忙處理?」,
這句話就點燃我的怒火,我當下是反駁「撿到的」,
這種意義的對話持續了一下,對方才說他會受理,並叫我下次不要再拿過來了。
其實我完全沒有察覺到我的情緒被拉上來後,我的思考就被限制了,
我只專注在要反駁對方說的那句『你們是不是拿了客人證件沒有還』,
忽略了之前看書學到的技巧:『問問對方為什麼會這樣覺得?』。
這種讓對方說出原因的方式,也比較容易讓人可以分析自己的思考,
可能會讓事情比較有效率的解決。
如果我當時有問,比較容易讓對方去思考自己說的話,
而不是在那邊跟我各說各話,毫無建設。
以前看的書教過很多處理情緒、保持理性的技巧,
我也總以為看了書,有了知識,可以比平常人更能保持理性,
但是情緒上來的時後理智還是輸給了情緒,我只想著要反駁對方,
什麼理性探究、說服技巧都丟到腦後了,才知道原來這不容易,
難怪查理·蒙格會說他一生都在努力變得比昨天更加理性一點,
即使知道,實際上也很難做到。
順便說說我會什麼會想反駁,因為我覺得如果只有身分證就算了,
哪間民宿登記客人證件會拿『行車執照』來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