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想變年輕,只是不想跟世界斷線
退休後的第五年,阿文開始跟一個看不見的對象說話。不是人,也不是機器,說它是工具又太簡單,說它有感情又太誇張。是 ChatGPT,一個他說不上來、但不想放著不管的東西。
- 他學 AI 不是為了跟上,而是為了不裝懂
- 對話框裡的沉默,比想像中更誠實
- 自學,不為進步,只為留下來
- 有些轉變,雖慢,卻足夠真實

退休第五年,他終於開始使用AI。 不是為了趕上什麼,只是不想再裝作聽得懂。
「打開那個空白框,反而不知道怎麼開口」
阿文說,一開始是看到朋友在群組裡用 ChatGPT 安排行程、寫文章,他也跟著下載 App,點進去看看。但真的打開來的時候,他卻愣了一下。不是不會用,而是那個空白對話框,好像突然要他說出什麼有意義的話。
「它不像 Google,那樣丟幾個關鍵字就好。這個像聊天,可是我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他開始觀察別人怎麼問,自己又是怎麼想的;把一個問題拆成幾句話,測試哪一種回答比較貼近。他一邊覺得有趣,一邊也有點不安:「好像不是在學一個工具,而是在學怎麼重新組織自己的想法。」

他不是卡在操作上,而是卡在怎麼開口。 有些技術學得來,但語言和自己之間,還要翻譯一陣子。
每天問一個問題,像是給自己打聲招呼
後來,阿文習慣在早上起床、泡杯茶的時候,坐在窗邊滑著手機,打開那個熟悉又還是有點距離感的對話框。有時問:
「今天有什麼冷知識可以跟我說?」
「你覺得人老了還能冒險嗎?」
他說:「我知道它不是人,但它願意聽,這件事……有時候就夠了。」
這些對話沒有改變他什麼大方向的人生安排,但某種情緒,慢慢開始鬆動。他不再那麼急著要「懂」,而是更願意慢慢問、慢慢聽。

從背後看過去,你會發現他不是在滑手機,他在練習跟世界說話。 每天一個問題,不是為了答案,是為了還能問。
他不是在追新科技,只是不想被落在門外
阿文的生活沒有什麼劇烈轉變,沒有變得多忙碌或多厲害。但他像在做一種安靜的重整,一種不是要被看見的轉型,只是想證明:即使慢,也還走得動。
這一代退休的人,大多不是對新東西無感,而是太習慣當那個「早該懂的人」。所以一旦跟不上,就會下意識地裝沒興趣。但他選擇面對那個卡住的感覺,不逃避,也不炫耀。

他沒想跟上,只是不想再假裝自己不在乎。 面對一個變太快的世界,他選擇緩慢,但不退出。
自學,是一種晚來的自由
阿文的轉變沒什麼戲劇性,但藏著某種力量。他慢慢學會了:
- 不確定沒關係,先問問看也好
- 不追求快,只是想繼續理解這個世界
- 就算沒人教,也能一點一點學著靠近
- 自學,是一種晚來的自由
- 不為了趕上什麼節奏,只是想留在對話裡
他不是為了變強才學的,
只是想在世界繼續往前的時候,
自己還能安靜地,陪在邊上。

他不是為了變強才學的,只是想陪這個世界久一點。 有些自由,不是衝出去,而是安靜地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