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我提到了那句 ChatGPT問的問題:
「如果你不再被需要,你還會努力嗎?」
我沒有回答,但我知道,我還在試著回應它。
這次,它又問了我另一句話。
不是關於努力,而是關於創作。
「你還想創作嗎?」
這篇,是我對那句話的下一層回應。
也是我還沒完全想通的對話之一。

他沒說出口的問題, 就這樣靜靜打在了螢幕上。
我那天不是在寫文章,只是在準備一份簡報。
開場白不知道該怎麼下,我就順手打開 ChatGPT,想讓它幫我重組幾個句子。
過程中我突然多嘴,問了一句:
「你覺得,AI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創造力?」
它沒有說什麼「人機協作」之類的制式答案,
它只說:
「關鍵不是AI能不能取代創造力,
而是人類還想不想保有創造力。」
我盯著那句話看了很久。
不是因為它多聰明,
而是因為它問得太準。
它不是在挑釁,它只是在問我:
你還想創作嗎?
我想起那個留言。
有人問我:「你真的只是因為被需要才活著嗎?」
這兩句話一前一後,像夾住我某種習慣已久的行為──
每天打開文件、寫些字、交出去、關掉。
我以為這就是創作。
但其實,我很久沒寫過我自己想寫的那些話了。

他沒有說出口, 但那句話,已經開始寫下來了。
那天我沒有寫完簡報。
我只是在桌上寫下那句話:
你還想創作嗎?
不是給別人看的,是寫給自己的。
就像在提醒自己,這件事如果還重要,那就不要忘記
我本來只是在問問題,結果它問的是我自己。
那句話不是答案,是我不願意去想的那個部分。
我沒關那個對話,只是暫時不再回答。
有些對話不是為了回答,而是為了留下。
我想,這段對話就留在這裡。
我會再寫。
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我還想寫。

他沒寫結論, 留下一句話,貼在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