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lash - Adem AY https://unsplash.com/photos/white-and-green-remote-control-zs-41Br0WhQ
上週看到一條新聞,騰訊再次否認會為微信增加「已讀」功能,因為已讀會增加訊息接收者的心理負擔和社交壓力。作為一個每天都會使用LINE和微信的用戶,我對這點深有體會。
我平常用 LINE 跟台灣的家人朋友聯絡,微信則是拿來和大陸的朋友和前同事聯繫,兩邊用戶的IM軟體(Instant Message,即時通訊)使用習慣真的是天差地遠。
在微信上,我從不擔心自己回訊息的速度,也不期待會很快收到回覆,但我反而能在訊息發出後,就迅速地得到回音,有時晚了一點,對方還會補一句「剛剛在忙,晚回了」。
但 LINE 就有點五味雜陳了。我有個壞習慣,就是會把訊息「放一下」才回,我會害怕太快點進去、對方看到我已讀了他的訊息,因為已讀了就得要說點什麼,不然變成「不讀不回」那就慘了,導致我總是會先想好說什麼再打開LINE,回覆間隔越來越久...

騰訊公關在微博上表示微信不會提供已讀功能
光是一個已讀功能,就能判LINE死刑了嗎?
其實不只是「已讀」,像「收回訊息」也挺令人壓力山大的,畢竟如果是在輕鬆愉快的社交場景,誰需要擔心自己打錯幾個字、說錯幾句話呢?
試想,我們收回訊息的場景都是什麼時候?
傳合作訊息給廠商,打錯了得趕快撤回,以免產生誤會。
發「到家了」給朋友,卻不小心傳給教授,是不是有點尷尬?
但偏偏微信還是最早推出「收回訊息」功能的始祖。
微信的產品哲學一直都挺一致的——儘可能減少社交壓力,就像他們不斷強調「不會做已讀」一樣。
那麼,做了收回訊息功能的微信,是不是自打嘴巴了呢?
其實如果想判斷「已讀」和「收回訊息」是不是壓力來源,不能只看功能本身,而是得把它放進整個聊天室的設計脈絡來看。
「即時」跟「通訊」,哪個比較重要?
用戶在發出訊息、接收訊息和回覆訊息的過程中,所接觸到的所有元素,全部加總起來才是完整的體驗,只是因為「已讀」是一個非常具爭議的功能,所以才讓我們過於關注小小一個已讀帶來的影響。

LINE和微信的聊天室介面
訊息互動體驗涉及到的元素非常多,我們可以從最直覺觀察到的幾點來討論。
在我看來,微信和LINE的介面有三個非常明顯的差異:
- 訊息的時間戳(timestamp)
- 訊息已讀
- 收送雙方的頭像展示
LINE 一貫走日式簡潔風,但說實話,看似簡單的LINE,其實增加了許多讓使用者分心的小要素,注意力反而被拉去訊息以外的地方。
微信呢,連基本的訊息時間戳都似有若無,這點我以前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但模糊了時間概念這一點,其實能夠讓用戶更注重在「訊息」本身。
沒有時間戳、沒有已讀,是微信有意營造的體驗:訊息交流的重點不該是「你什麼時候看」、「你多久沒回」,而是「你想說什麼」。
時間戳會突顯出「訊息已經發出多久了」,而已讀則代表「你怎麼只看不會」,這些功能一定程度上都給用戶帶來了「不要讓對方等待」的壓力,本質上是一種強迫人互動的綁架。
但回到「即時通訊」的本質,我們期待的是即時,還是通訊?
微信選擇了後者。
傳訊息的重點不是回覆速度,而是「相互交流」的本質。透過模糊時間概念,微信建構了一個緩衝空間,讓用戶能夠專心在「讀訊息」和「寫訊息」這兩件優先級最高的事情上。
我的好友兼厲害的產品經理佳姐形容「微信聊天是一種近似於Email的訊息溝通體驗」,我整個點搗,Email雖然有時間紀錄,但我們往往不會急著回覆,而且也會花時間好好讀完。
那麼,「即時」就不重要了嗎?
微信把回覆速度的決策權交給了用戶。
不像LINE會把時間相近的訊息收成巢狀,微信則是獨立拆分每一則訊息,並在每一條訊息旁都附上了發信人的頭像,同時我發出的信息也會顯示自己的頭像。

微信每一條訊息都帶有發送者頭像
這樣的設計雖然不是最極簡的 UI,卻讓人有種在「面對面說話」的錯覺——你不會忘記對話的另一端是一個人,不只是一串文字。這個人平時說話的語氣或是他的幽默感,都有助於你更理解訊息本身,而不會誤以為對方在發脾氣。
當「對象」在溝通場景中被突出,用戶自然而然也就能掌握回覆訊息的快慢了。
主管問工作,回覆的快一點!
朋友講幹話,愛回不回沒關係~
難道LINE就是故意讓你壓力山大的嗎?
LINE上線的背景是日本311大地震,在LINE的維基百科頁面能看到這樣一句話:
韓國Naver集團創辦人李海珍因311大地震導致無法即時聯絡家人的想法,而在日本推出即時通訊軟體LINE,而其「讀取回條」功能,也是針對災難發生時,能第一時間確認人員安全而設計的。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要確認家人朋友安不安全,著急上火得傳了一堆訊息,但對方又一直不回。
突然間,一長串訊息旁紛紛出現了「已讀」記號,懸著的心終於能放下七八分。
此時此刻,已讀完成了它的任務。
小故事:我在LINE做的令人壓力山大的功能
在LINE工作的時候,我做過一個讓人非常有壓力的功能:生日通知。(大家應該到現在還能收到...)
生日通知是為了商業化項目「LINE禮物」而開發的功能,為了激起用戶的送禮需求,我們那時候選擇了用官方帳號發送「生日通知」給用戶,提醒你誰誰誰又快生日了,買個禮物送他吧!
現在想來這個功能真是十分激進,讓我汗流浹背...
如果跟你有點熟又不太熟的同事明天生日,本來你不知道還好,現在知道了,明天上班該怎麼面對他呢...
感謝
我在LINE的時候,其實對「社交壓力」這個概念沒有什麼想法,是後來我的良師Eden啟發我的,也讓我打開了不一樣的視野來看待社交產品,非常感謝他啟蒙了我的產品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