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已讀功能的微信,真的比較沒有「社交壓力」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圖片來源:Unsplash - Adem AY https://unsplash.com/photos/white-and-green-remote-control-zs-41Br0WhQ

圖片來源:Unsplash - Adem AY https://unsplash.com/photos/white-and-green-remote-control-zs-41Br0WhQ

上週看到一條新聞,騰訊再次否認會為微信增加「已讀」功能,因為已讀會增加訊息接收者的心理負擔和社交壓力。作為一個每天都會使用LINE和微信的用戶,我對這點深有體會。

我平常用 LINE 跟台灣的家人朋友聯絡,微信則是拿來和大陸的朋友和前同事聯繫,兩邊用戶的IM軟體(Instant Message,即時通訊)使用習慣真的是天差地遠。

在微信上,我從不擔心自己回訊息的速度,也不期待會很快收到回覆,但我反而能在訊息發出後,就迅速地得到回音,有時晚了一點,對方還會補一句「剛剛在忙,晚回了」。

但 LINE 就有點五味雜陳了。我有個壞習慣,就是會把訊息「放一下」才回,我會害怕太快點進去、對方看到我已讀了他的訊息,因為已讀了就得要說點什麼,不然變成「不讀不回」那就慘了,導致我總是會先想好說什麼再打開LINE,回覆間隔越來越久...

騰訊公關在微博上表示微信不會提供已讀功能

騰訊公關在微博上表示微信不會提供已讀功能

光是一個已讀功能,就能判LINE死刑了嗎?

其實不只是「已讀」,像「收回訊息」也挺令人壓力山大的,畢竟如果是在輕鬆愉快的社交場景,誰需要擔心自己打錯幾個字、說錯幾句話呢?

試想,我們收回訊息的場景都是什麼時候?

傳合作訊息給廠商,打錯了得趕快撤回,以免產生誤會。

發「到家了」給朋友,卻不小心傳給教授,是不是有點尷尬?

但偏偏微信還是最早推出「收回訊息」功能的始祖。

微信的產品哲學一直都挺一致的——儘可能減少社交壓力,就像他們不斷強調「不會做已讀」一樣。

那麼,做了收回訊息功能的微信,是不是自打嘴巴了呢?

其實如果想判斷「已讀」和「收回訊息」是不是壓力來源,不能只看功能本身,而是得把它放進整個聊天室的設計脈絡來看。

「即時」跟「通訊」,哪個比較重要?

用戶在發出訊息、接收訊息和回覆訊息的過程中,所接觸到的所有元素,全部加總起來才是完整的體驗,只是因為「已讀」是一個非常具爭議的功能,所以才讓我們過於關注小小一個已讀帶來的影響。

LINE和微信的聊天室介面

LINE和微信的聊天室介面

訊息互動體驗涉及到的元素非常多,我們可以從最直覺觀察到的幾點來討論。

在我看來,微信和LINE的介面有三個非常明顯的差異:

  1. 訊息的時間戳(timestamp)
  2. 訊息已讀
  3. 收送雙方的頭像展示

LINE 一貫走日式簡潔風,但說實話,看似簡單的LINE,其實增加了許多讓使用者分心的小要素,注意力反而被拉去訊息以外的地方。

微信呢,連基本的訊息時間戳都似有若無,這點我以前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但模糊了時間概念這一點,其實能夠讓用戶更注重在「訊息」本身。

沒有時間戳、沒有已讀,是微信有意營造的體驗:訊息交流的重點不該是「你什麼時候看」、「你多久沒回」,而是「你想說什麼」。

時間戳會突顯出「訊息已經發出多久了」,而已讀則代表「你怎麼只看不會」,這些功能一定程度上都給用戶帶來了「不要讓對方等待」的壓力,本質上是一種強迫人互動的綁架。

但回到「即時通訊」的本質,我們期待的是即時,還是通訊?

微信選擇了後者。

傳訊息的重點不是回覆速度,而是「相互交流」的本質。透過模糊時間概念,微信建構了一個緩衝空間,讓用戶能夠專心在「讀訊息」和「寫訊息」這兩件優先級最高的事情上。

我的好友兼厲害的產品經理佳姐形容「微信聊天是一種近似於Email的訊息溝通體驗」,我整個點搗,Email雖然有時間紀錄,但我們往往不會急著回覆,而且也會花時間好好讀完。

那麼,「即時」就不重要了嗎?

微信把回覆速度的決策權交給了用戶。

不像LINE會把時間相近的訊息收成巢狀,微信則是獨立拆分每一則訊息,並在每一條訊息旁都附上了發信人的頭像,同時我發出的信息也會顯示自己的頭像。

微信每一條訊息都帶有發送者頭像

微信每一條訊息都帶有發送者頭像

這樣的設計雖然不是最極簡的 UI,卻讓人有種在「面對面說話」的錯覺——你不會忘記對話的另一端是一個人,不只是一串文字。這個人平時說話的語氣或是他的幽默感,都有助於你更理解訊息本身,而不會誤以為對方在發脾氣。

當「對象」在溝通場景中被突出,用戶自然而然也就能掌握回覆訊息的快慢了。

主管問工作,回覆的快一點!

朋友講幹話,愛回不回沒關係~

難道LINE就是故意讓你壓力山大的嗎?

LINE上線的背景是日本311大地震,在LINE的維基百科頁面能看到這樣一句話:

韓國Naver集團創辦人李海珍因311大地震導致無法即時聯絡家人的想法,而在日本推出即時通訊軟體LINE,而其「讀取回條」功能,也是針對災難發生時,能第一時間確認人員安全而設計的。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要確認家人朋友安不安全,著急上火得傳了一堆訊息,但對方又一直不回。

突然間,一長串訊息旁紛紛出現了「已讀」記號,懸著的心終於能放下七八分。

此時此刻,已讀完成了它的任務。

小故事:我在LINE做的令人壓力山大的功能

在LINE工作的時候,我做過一個讓人非常有壓力的功能:生日通知。(大家應該到現在還能收到...)

生日通知是為了商業化項目「LINE禮物」而開發的功能,為了激起用戶的送禮需求,我們那時候選擇了用官方帳號發送「生日通知」給用戶,提醒你誰誰誰又快生日了,買個禮物送他吧!

現在想來這個功能真是十分激進,讓我汗流浹背...

如果跟你有點熟又不太熟的同事明天生日,本來你不知道還好,現在知道了,明天上班該怎麼面對他呢...

感謝

我在LINE的時候,其實對「社交壓力」這個概念沒有什麼想法,是後來我的良師Eden啟發我的,也讓我打開了不一樣的視野來看待社交產品,非常感謝他啟蒙了我的產品思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lfreda-avatar-img
2025/04/24
原來已讀功能是因為311。說到這個功能,我特別有感觸,多年前離世的好友,在她生前,有段日子經常進出醫院,從她再也沒有「已讀」我的擔心後,我心裡有了底。參加告別式後,因為太想念她,有時候還是會留言給她……
avatar-img
摩根的產品觀察筆記
10會員
5內容數
2025/04/07
從去年開始,中國大陸領先的電商平台如淘寶和京東,陸續換上嶄新的首頁UI,終於在今年Q1蝦皮也跟上腳步。 令人不太意外的是,各個平台的新首頁,竟然看起來都蠻像的。 從這波首頁改版,我們也能隱約看出整個電商產業的趨勢,以及平台在商業策略上的調整。
Thumbnail
2025/04/07
從去年開始,中國大陸領先的電商平台如淘寶和京東,陸續換上嶄新的首頁UI,終於在今年Q1蝦皮也跟上腳步。 令人不太意外的是,各個平台的新首頁,竟然看起來都蠻像的。 從這波首頁改版,我們也能隱約看出整個電商產業的趨勢,以及平台在商業策略上的調整。
Thumbnail
2025/03/31
每次在LINE上收回訊息都要猶豫一下,有時候只是想修改錯字,可是收回訊息又會出現【您已收回訊息】提示,佔了整整一行的空間,比錯字還顯眼。 這個尷尬情境肯定也讓各大訊息App思考過:要不要刪除提示,船過水無痕? 那為什麼,這條醒目的提示還是被留下來了?為什麼我已經收回了訊息,還要留下紀錄呢?
Thumbnail
2025/03/31
每次在LINE上收回訊息都要猶豫一下,有時候只是想修改錯字,可是收回訊息又會出現【您已收回訊息】提示,佔了整整一行的空間,比錯字還顯眼。 這個尷尬情境肯定也讓各大訊息App思考過:要不要刪除提示,船過水無痕? 那為什麼,這條醒目的提示還是被留下來了?為什麼我已經收回了訊息,還要留下紀錄呢?
Thumbnail
2025/03/27
「送禮」是電商業界的月經文,是不是就要拿出來討論,但總會有一種聲音:「送貨地址填朋友家就可以了吧?」所以電商做送禮業務一直讓人覺得有點多此一舉。 令人意外的是,在電商環境時移勢易的今天,送禮卻成了淘寶解決當前電商難題的一劑良藥。
Thumbnail
2025/03/27
「送禮」是電商業界的月經文,是不是就要拿出來討論,但總會有一種聲音:「送貨地址填朋友家就可以了吧?」所以電商做送禮業務一直讓人覺得有點多此一舉。 令人意外的是,在電商環境時移勢易的今天,送禮卻成了淘寶解決當前電商難題的一劑良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已讀不回』這種現象其實反映了現代社交中的一個矛盾:我們既希望被關注,又害怕被忽略。已讀不回常常被解讀為一種冷漠或者不尊重,但有時候,這只是因為我們的期待過高。
Thumbnail
『已讀不回』這種現象其實反映了現代社交中的一個矛盾:我們既希望被關注,又害怕被忽略。已讀不回常常被解讀為一種冷漠或者不尊重,但有時候,這只是因為我們的期待過高。
Thumbnail
最近常常看到一個APP的廣告,說是下載了以後,就可以盡情傾述。傾述那些無人可說、無人聆聽、無人了解的心事。
Thumbnail
最近常常看到一個APP的廣告,說是下載了以後,就可以盡情傾述。傾述那些無人可說、無人聆聽、無人了解的心事。
Thumbnail
剛開始用Threads脆的時候,找不到像IG或X等一樣可以開小號的設定,想說沒有或找不到就算了,剛剛閒來無事我又開始摸摸脆,在設定看到了切換個人檔案😯 有點怕怕地按新增個人檔案了下去,竟然可以使用我在IG的所有帳號,點選右下檔案大頭照也可以🙂 就這樣順利也在脆開了IG的小號
Thumbnail
剛開始用Threads脆的時候,找不到像IG或X等一樣可以開小號的設定,想說沒有或找不到就算了,剛剛閒來無事我又開始摸摸脆,在設定看到了切換個人檔案😯 有點怕怕地按新增個人檔案了下去,竟然可以使用我在IG的所有帳號,點選右下檔案大頭照也可以🙂 就這樣順利也在脆開了IG的小號
Thumbnail
其實並沒有拍照留念的習慣,可能是因為沒甚麼拍照才能,也可能是因為我不習慣在SNS留下甚麼照片所以一直覺得不用拍照。然而最近幾年心態逐漸有了轉變,大概是意識到自己記憶力沒有預設的可靠,開始覺得多留點紀錄也不錯。
Thumbnail
其實並沒有拍照留念的習慣,可能是因為沒甚麼拍照才能,也可能是因為我不習慣在SNS留下甚麼照片所以一直覺得不用拍照。然而最近幾年心態逐漸有了轉變,大概是意識到自己記憶力沒有預設的可靠,開始覺得多留點紀錄也不錯。
Thumbnail
以下轉貼自我臉書 3/30 晚上貼文,剛好有些也發生在方格子
Thumbnail
以下轉貼自我臉書 3/30 晚上貼文,剛好有些也發生在方格子
Thumbnail
以下轉貼自我臉書 3/23 晚上貼文 我很忙,不會跟你邀請加好友、更不會加群組
Thumbnail
以下轉貼自我臉書 3/23 晚上貼文 我很忙,不會跟你邀請加好友、更不會加群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