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收回訊息了,LINE為什麼還要提示「對方已收回訊息」?談談欲蓋彌彰的收回訊息功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每次在LINE上收回訊息都要猶豫一下,有時候只是強迫症發作,想修改錯字重新發送一遍,可是收回訊息又會出現【您已收回訊息】,佔了整整一行的空間,比錯字還顯眼。

有時候真的傳錯訊息或後悔了,不想被朋友看到,但一條斗大的【對方已收回訊息】,不是更顯得欲蓋彌彰嗎?

最尷尬的是,連發了三條訊息給錯的人,三條全部收回不做任何解釋,留對方打開LINE看到幾條沒意義的【對方已收回訊息】,又顯得有點沒禮貌,這時候還得補上一句「不好意思發錯了」來解釋為什麼收回訊息。

LINE、微信和Signal的收回訊息提示

LINE、微信和Signal的收回訊息提示

「收回訊息」真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功能,這些尷尬情境肯定也讓各大訊息App思考過:要不要刪除提示,船過水無痕?

那究竟為什麼,這些醒目的提示還是被留下來了呢?為什麼我已經收回了訊息,還要留下紀錄呢?

為什麼會有「收回訊息」功能?

在探討收回訊息有多欲蓋彌彰之前,我們得先了解收回訊息的發展歷史。

軟體產品在上線之前,由於趕進度、試市場水溫或資源有限等等,通常只優先開發最核心的功能,通訊App優先級最高的功能就是「發送訊息」,更具體的說是文字訊息。

作為一個功能,發送訊息本身是中性的,但具體怎麼使用則是根據場景變化的,例如跟家人朋友聊天的內容是雜亂無章的,發給同事的文字則是整齊有序的。

當App Store上開天闢地出現第一個通訊軟體時,溝通的用戶場景一定是以家人朋友這樣頻繁且親密的社交關係為主,例如LINE的創辦理念就是希望人們遇到類似像311海嘯事件時,能第一時間向家人報平安。

在跟家人朋友發訊息時,打錯了字你會怎麼做?不要說補充更正,很多人可能直接忽視錯字。

所以在通訊軟體的上古時代,並沒有「收回訊息」的必要,這個功能的優先級非常低,在緊密的開發日程中根本排不上號。

LINE在App Store的介紹

LINE在App Store的介紹

那「收回訊息」是怎麼出現的呢?

隨著通訊軟體深入人們的生活,逐漸變成老闆遠端操控員工加班的利器,不對,是人們發現有助於促進工作溝通效率,對於發送「正式且複雜」訊息的需求開始大增,「收回訊息」的必要性也就浮出水面。

打錯字了,發給主管不好看,收回!

關鍵訊息寫錯了,避免溝通有誤,收回!!

八卦傳錯工作群組了,收回!!!

其實除了工作,大半夜想不開傳的emo訊息也是滿適合瘋狂收回的...

都收回了,幹嘛還留一條提示?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收回訊息弔詭的地方就是在收回後,還要留一條提示【對方已收回訊息】。

為什麼不直接刪除訊息就好,還要此地無銀三百兩?

「訊息紀錄」是一個脈絡完整的產品

我們在談及「產品」這個概念的時候,往往會想到一個具體的軟體或App,但其實App內的各個小功能也都是獨立完整的產品,「訊息紀錄」也是。

通訊軟體的價值在於促進溝通,而訊息歷史也是溝通的一環。

完整的訊息歷史內容具有可追溯性,幫助用戶了解脈絡,清晰的UI架構幫助用戶在回看訊息歷史時,能夠迅速一覽無遺。

「收回訊息」賦予用戶撤銷訊息的權力,破壞了「訊息紀錄」作為一個產品的完整性。

落地到實際的溝通場景中,無限制的訊息撤回,在家人朋友間只是造成誤會,在職場客戶間就可能引起法律糾紛了,所以除了收回提示,限制「多久內的訊息能收回」更是防止濫用的關鍵手段。

微信限制一般訊息只能在發出後兩分鐘內收回

微信限制一般訊息只能在發出後兩分鐘內收回

聊天訊息要服務雙邊用戶

訊息被發送出去之後,就變成了訊息紀錄的一部分,而訊息紀錄要服務的用戶,是收送雙方。

發送者表達自己想說的話,收訊息的人則是看對方說了什麼。

如果對方收回訊息,卻沒有留下紀錄,我打開LINE看到的是一片空白,會讓我很困惑,剛剛明明有訊息通知出現啊?

如果對方收回之前的聊天訊息,我在往回翻看紀錄時更會滿頭問號:為什麼我要自言自語?

這也是為什麼不只要留下一個【對方已收回訊息】的紀錄,更要傳送通知提醒收件人。

為什麼Instagram訊息就能刪個乾淨? 

綜觀大部分的主流通訊App,包含LINE、微信、Whatsapp和Signal等,在收回訊息後都會留下紀錄,唯獨Instagram DM(IG的收件匣)是個例外,撤回訊息不留痕跡。

從產品發展脈絡就能推敲出IG這麼做的原因。

Netflix - Heartstopper裡的IG聊天畫面。來源:https://www.instagram.com/most/p/Cve1EbktFzt/

Netflix - Heartstopper裡的IG聊天畫面。來源:https://www.instagram.com/most/p/Cve1EbktFzt/

第一,Instagram的發展脈絡著重在社交上,大多數使用IG DM聊天的人都是朋友,或是荷爾蒙社交關係,而非正式的職場等場景,不可能我跟主管間互追IG還在上面聊公事吧?!

就像前面說的,在這些無壓力的輕鬆社交場景中,收回訊息是否留下紀錄,就不那麼重要。

在收回訊息後,不僅沒有紀錄提示,IG更不會發送通知給任何人。

第二,DM是IG的衍生產品,相比於主要的post和story等社交功能,DM的存在是很輕量級的,對於訊息紀錄的完整性要求很低,用戶之間的溝通更著重於即時互動,而不是訊息歷史的可追溯性。

我會透過IG DM回覆朋友的限時動態,但我不會期待IG是我第一優先的溝通管道。IG的聊天功能,更像是為了承載主要社交功能而存在的附屬物。

這點跟用戶怎麼使用一個產品更有關,不是產品指導用戶怎麼使用,而是用戶形塑產品該怎麼被使用。

最後一點,可能跟IG這幾年致敬(是的,致敬...)Snapchat有關,例如24小時就消失的限時動態,還有閲後即焚的訊息功能,這些源自Snapchat的經典功能都大幅度降低了用戶的社交壓力,所以在收回訊息的涉及上,也延續了這種「輕量、可撤回、無痕」的設計理念。

P.S. 自從限動出現後,我基本一年才發一篇貼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摩根的產品觀察筆記
9會員
4內容數
2025/04/15
上週看到一條新聞,騰訊再次否認會為微信增加「已讀」功能,因為已讀會增加訊息接收者的心理負擔和社交壓力。作為一個每天都會使用LINE和微信的用戶,我對這點深有體會。
Thumbnail
2025/04/15
上週看到一條新聞,騰訊再次否認會為微信增加「已讀」功能,因為已讀會增加訊息接收者的心理負擔和社交壓力。作為一個每天都會使用LINE和微信的用戶,我對這點深有體會。
Thumbnail
2025/04/07
從去年開始,中國大陸領先的電商平台如淘寶和京東,陸續換上嶄新的首頁UI,終於在今年Q1蝦皮也跟上腳步。 令人不太意外的是,各個平台的新首頁,竟然看起來都蠻像的。 從這波首頁改版,我們也能隱約看出整個電商產業的趨勢,以及平台在商業策略上的調整。
Thumbnail
2025/04/07
從去年開始,中國大陸領先的電商平台如淘寶和京東,陸續換上嶄新的首頁UI,終於在今年Q1蝦皮也跟上腳步。 令人不太意外的是,各個平台的新首頁,竟然看起來都蠻像的。 從這波首頁改版,我們也能隱約看出整個電商產業的趨勢,以及平台在商業策略上的調整。
Thumbnail
2025/03/27
「送禮」是電商業界的月經文,是不是就要拿出來討論,但總會有一種聲音:「送貨地址填朋友家就可以了吧?」所以電商做送禮業務一直讓人覺得有點多此一舉。 令人意外的是,在電商環境時移勢易的今天,送禮卻成了淘寶解決當前電商難題的一劑良藥。
Thumbnail
2025/03/27
「送禮」是電商業界的月經文,是不是就要拿出來討論,但總會有一種聲音:「送貨地址填朋友家就可以了吧?」所以電商做送禮業務一直讓人覺得有點多此一舉。 令人意外的是,在電商環境時移勢易的今天,送禮卻成了淘寶解決當前電商難題的一劑良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好現實的煩惱QQ 我發現上次閱讀方向,有點左右不分啊(畫完才發現) 居然犯這麼基礎的錯誤,好羞恥,我就不修改了,留個紀念哈哈哈哈。 https://gamma.app/docs/-wfxp5wdygrf4d7s 上述提到的作品連結,可以幫我看看有甚麼問題,有好的建議我會採納的, 那麼下
Thumbnail
好現實的煩惱QQ 我發現上次閱讀方向,有點左右不分啊(畫完才發現) 居然犯這麼基礎的錯誤,好羞恥,我就不修改了,留個紀念哈哈哈哈。 https://gamma.app/docs/-wfxp5wdygrf4d7s 上述提到的作品連結,可以幫我看看有甚麼問題,有好的建議我會採納的, 那麼下
Thumbnail
錯過了 就不要提醒了 錯過了 就這樣給過了 有些事伴隨時空,在天時地利人和時 拋向彼岸,將。。這曾經不想殘忍的切斷,就此打住。 就讓所有的情緒也好、情感也罷 從此以後斷、捨、離 一段友情,除了緣份,也是珍惜 當妳努力再努力 當妳盡心再盡力 當一個人的自以為是的成長並不是成長 而單單只
Thumbnail
錯過了 就不要提醒了 錯過了 就這樣給過了 有些事伴隨時空,在天時地利人和時 拋向彼岸,將。。這曾經不想殘忍的切斷,就此打住。 就讓所有的情緒也好、情感也罷 從此以後斷、捨、離 一段友情,除了緣份,也是珍惜 當妳努力再努力 當妳盡心再盡力 當一個人的自以為是的成長並不是成長 而單單只
Thumbnail
受不了等待,延遲的傷痕。 斷訊了,可惜不會再連結。 被遺忘的。 反覆查閱錯誤的地點,遺漏了每一天。 你捎來的簡訊,如此重要又美麗, 卻悄悄的,被計入錯誤。 彈跳的訊息無聲,直接略過,反正從來都只有雜訊。 知曉過期時,思緒雖來痛,但也無奈。 你說可以重來,但你不知道的,那一切好像變得不
Thumbnail
受不了等待,延遲的傷痕。 斷訊了,可惜不會再連結。 被遺忘的。 反覆查閱錯誤的地點,遺漏了每一天。 你捎來的簡訊,如此重要又美麗, 卻悄悄的,被計入錯誤。 彈跳的訊息無聲,直接略過,反正從來都只有雜訊。 知曉過期時,思緒雖來痛,但也無奈。 你說可以重來,但你不知道的,那一切好像變得不
Thumbnail
應該說需要致歉的話語,我認為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出口,但在現實裡誰又能如此絕對,所以才有這一篇。 要是有認為「我沒那個意思,但還是應該真心誠意地為失言道歉」,我很希望聽到這樣的意見。
Thumbnail
應該說需要致歉的話語,我認為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出口,但在現實裡誰又能如此絕對,所以才有這一篇。 要是有認為「我沒那個意思,但還是應該真心誠意地為失言道歉」,我很希望聽到這樣的意見。
Thumbnail
「到底是有看到訊息沒回? 還是完全沒注意到訊息所以沒回」是不一樣的。我其實也是很常隔很久才會回覆,不過我會看狀況,為什麼會如此呢? 以下整理幾點我的一些狀況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到底是有看到訊息沒回? 還是完全沒注意到訊息所以沒回」是不一樣的。我其實也是很常隔很久才會回覆,不過我會看狀況,為什麼會如此呢? 以下整理幾點我的一些狀況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我還沒送出去,不斷地修改道歉的文章,畢竟這一次道歉對我來說相當重要,我想帶著誠意面對這次的事件。 儘管對方不見得在乎。不見得想讀。我還是得寫,得提出來。我不希望因為那道牆在而不讓對方知道我如此在乎。
Thumbnail
我還沒送出去,不斷地修改道歉的文章,畢竟這一次道歉對我來說相當重要,我想帶著誠意面對這次的事件。 儘管對方不見得在乎。不見得想讀。我還是得寫,得提出來。我不希望因為那道牆在而不讓對方知道我如此在乎。
Thumbnail
這是一封草稿,我想向你道歉,多麽希望你能夠理解我如此後悔這樣對你說話。希望你感受到我的誠意。感受到就好,不接受也沒關係。
Thumbnail
這是一封草稿,我想向你道歉,多麽希望你能夠理解我如此後悔這樣對你說話。希望你感受到我的誠意。感受到就好,不接受也沒關係。
Thumbnail
碎紙機能銷毀、立可白可塗改、照片可以刪除,但一句對不起真的能夠什麼都沒有嗎? 都是暫時的吧。 這就是我不喜歡道歉的原因,因為再多對不起都無法改變事實,只是暫時降低罪惡感而已。 暫時遺忘、暫時寬恕、暫時放下,為的是讓自己喘口氣,在輪迴裡試著放過自己。 但時間
Thumbnail
碎紙機能銷毀、立可白可塗改、照片可以刪除,但一句對不起真的能夠什麼都沒有嗎? 都是暫時的吧。 這就是我不喜歡道歉的原因,因為再多對不起都無法改變事實,只是暫時降低罪惡感而已。 暫時遺忘、暫時寬恕、暫時放下,為的是讓自己喘口氣,在輪迴裡試著放過自己。 但時間
Thumbnail
在Line或群組中被已讀不回,感覺總是很差。不回的原因有很多,想太多負面的答案也讓自己太累,不如就相信人性本善,自己會好過點。但是,善良也要有點鋒芒,一昧鄉愿也是太累。這次讓中年婦女分享能讓自己好過一點的方法。
Thumbnail
在Line或群組中被已讀不回,感覺總是很差。不回的原因有很多,想太多負面的答案也讓自己太累,不如就相信人性本善,自己會好過點。但是,善良也要有點鋒芒,一昧鄉愿也是太累。這次讓中年婦女分享能讓自己好過一點的方法。
Thumbnail
他看到我後愣了一下「這不是妳該來的地方,趕快走,我不會收信的」 好傷人,就和當年一樣;這次我鼓起勇氣「不收也沒關係,那我撕了。」
Thumbnail
他看到我後愣了一下「這不是妳該來的地方,趕快走,我不會收信的」 好傷人,就和當年一樣;這次我鼓起勇氣「不收也沒關係,那我撕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