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支票看起來簡單,但背後的會計邏輯,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尤其當這張支票「沒被兌現」、「作廢了」、「被退票了」、「交易取消了」,你會發現:
事情還沒結束——會計人員說:「這要做支票回籠處理喔!」那到底什麼叫「支票回籠」?帳務上該怎麼處理?我們這篇就用最簡單的方式,一次說清楚。
一、先講清楚:什麼是「支票回籠」?
白話講,就是這樣的狀況:
你開了一張支票,給對方當作付款工具,結果:
- 對方沒去領
- 銀行退票
- 對方把支票退回來
- 或者支票已過期
不管是哪一種,最後的結果都是:這筆支票沒被兌現、錢沒出去
所以會計上就會說:「這張票已經回籠了」。
二、你開支票到底是怎麼做帳的?
這裡要看你開支票的目的是什麼。最常見的,是你拿支票來付貨款。
當你開支票清償應付帳款時,會計這樣記:
借:應付帳款
貸:應付票據
也就是說,你把原本的債務(帳款)轉成用支票來付款。
支票雖然還沒真的被兌現,但你等於對供應商說:「這張票就是我還你錢的方式了。」
三、但如果票沒被兌現,要怎麼處理?
票沒被兌現=付款沒成功 → 你要把帳務狀態「還原」回來。
所以會計要這樣做帳:
借:應付票據
貸:應付帳款
這表示:
原本你把債務「換成支票」的動作,現在要取消掉,還原成「我還是欠你帳款」。

四、這樣的處理方式,就叫「支票回籠」!
所以你可以把它想像成:
- 帳款 → 支票 → 沒領 → 又變回帳款
也就是說,債務本來想還清,但因為支票沒成功,債務又回來了。
五、千萬別搞混銀行說的「回籠率」
銀行或財務人員有時候會說:「你的回籠率太低,會影響票據授信喔。」
這裡講的「回籠」意思其實完全不同!
他們說的「回籠率」是:你開出去的支票中,有多少真的被兌現?
例如你一年開了 100 張支票,有 95 張被領錢了,回籠率就是 95%。
這個比率會影響你:
- 能不能申請新的支票本
- 銀行對你的信任程度
- 需不需要增加保證金或票據額度
六、結論:
會計說的「回籠」與財務說的「回籠率」,這兩者是完全不同邏輯!
會計說回籠 → 分錄還原,付款未成功
財務說回籠率 → 支票兌現率,信用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