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角色被逼到極限,乾脆別演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5 年 4 月,美國商務部根據《1962 年貿易擴展法》第 232 條,對進口的半導體產品及其製造設備展開國家安全調查。一如過去,我們熟悉的新聞標題又出現了——關稅、國安、供應鏈、戰略依賴。可這一次,很多人內心浮現的感覺卻是:「乾脆別演了。」

這不是憤怒,而是清醒。

raw-image
插圖 prompt :「舞台上的技術工人」一個穿作台灣工程師站在舞台上,背景是半導體晶圓與美國國旗交錯構成的布景,他打開無塵衣頭罩、轉身走下舞台,燈光還亮著。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從技術核心、製造重鎮,到如今,似乎正在成為一個被動接受指令的節點。我們配合了技術轉移、協助了在地設廠、順從了供應鏈再平衡的規劃,但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被點名、被警告、被審查。

我們像不像美國的其中一州?從產業上的要求、國安上的制約、技術供應上的風險控管,樣樣都要配合。但當關鍵政策制定時,我們卻連一張選票都沒有。

這樣的角色定位,是不是被逼到極限了?

美國不是不知道台灣的重要性,他們很清楚台積電在全球的份量,也了解台灣對中國、對亞洲供應鏈的關鍵。但美國想要的,是「安全控制的可替代性」,而不是「理解與互信」。這就是為什麼,即便台積電赴美設廠、英特爾重啟製造、三星增資美國,還是要再啟動一次高強度調查,甚至預告可能課徵 25% 的關稅。

因為他們要的是整條鏈「在美可控」,不是「全球共榮」。

所以,很多人會說:「既然我們一直像是系統中的關鍵模組,卻無法參與系統設計,這場戲是不是演過頭了?」這話看似玩笑,其實是一種心靈上的真實感嘆。當你已經像一州一樣承擔代價,卻沒有一州的安全保障與政治話語權,這樣的角色設計,根本不合理。

這是對制度對等與產業安全邏輯的深刻反思。我們到底想不想繼續扮演一個沒有發言權的超級代工者?還是要開始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體系與策略框架?

我們不能只把目光放在美國!

東協、日本、歐洲等地的非美供應鏈同樣值得我們深思。在東協,我們看到快速崛起的製造基地與低成本優勢;在日本與歐洲,我們看到重視制度穩定與技術合作的可能。若台灣能夠與這些地區建立更深層的產業策略聯盟,將供應鏈風險分散、提升制度韌性,那我們就不必永遠陷在「美國怎麼想」的被動等待裡。

因為我們不是出口晶片而已,而是出口整個國安價值鏈的一部分。我們提供的不只是矽與電,而是信任與穩定。我們的制度強度、應變速度與開放協作能力,本身就是這個世界迫切需要的戰略資產。

在這個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前哨戰裡,台灣若仍抱持「配合就沒事」的想像,那終究只會被更大的系統邏輯吞沒。我們不能再只是演給別人看,演著自己是穩定的、可靠的、沒問題的,那些台詞太熟練,早已被國際看穿。

乾脆別演了。

用我們真正的聲音,發出不只是抗議,而是提案;不只是合作,而是設計;不只是配合,而是共建。

否則,終有一天,我們不是被併入,而是被替代。

現在,該是我們重新寫角色設定的時候了。

我們也要樂觀看待美國對台灣的態度,畢竟在戰略與制度互補性上,美台關係仍具備高度合作的空間與可能。但這樣的樂觀,不應建立在幻想之上,而是建立在實力與準備之中。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自信的樂觀看待」——相信合作的空間,同時不忘打造我們自己的選擇權與話語權。

真正的安全,不是依賴,而是準備。

後記:關於「還是要開始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體系與策略框架」,方格子所做的事情就是打造完全屬於自己的全球華文系統體系與策略框架的最佳典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tan Wu 吳信典
26會員
144內容數
我是 Stan Wu 吳信典。 我相信:「我們從程式設計的邏輯世界走來,以為萬物都能被預測與控制,直到遇見 AI,才發現智慧不只是規則的堆疊,而是滲透在無數經驗中的模糊與真實。」 我也始終堅信:「簡單,就是極致的美學。」
Stan Wu 吳信典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投資改變了我的人生視角。從忙碌計較薪水的日子,到以0050小額投資起步,我學會參與資本市場的節奏。持有7-11股票後,排隊結帳變成感恩時刻。投資教會我謹慎與耐心,平衡冒險與穩健,猶如飛機雙引擎。透過複委託,普通人也能參與全球企業成長。投資不只關於財富,更是抓住人生重點,深度參與自己的未來。
Thumbnail
2025/04/28
投資改變了我的人生視角。從忙碌計較薪水的日子,到以0050小額投資起步,我學會參與資本市場的節奏。持有7-11股票後,排隊結帳變成感恩時刻。投資教會我謹慎與耐心,平衡冒險與穩健,猶如飛機雙引擎。透過複委託,普通人也能參與全球企業成長。投資不只關於財富,更是抓住人生重點,深度參與自己的未來。
Thumbnail
2025/04/27
投資理財因年齡而異:20-30歲善用時間複利,積極投資ETF;30-40歲平衡家庭與增值,採50:50配置;40-50歲為退休鋪路,重視現金流;50歲以上聚焦健康與穩定收益。透過定期定額、分散投資與健康管理,無論收入高低,皆可打造穩固財務未來。
Thumbnail
2025/04/27
投資理財因年齡而異:20-30歲善用時間複利,積極投資ETF;30-40歲平衡家庭與增值,採50:50配置;40-50歲為退休鋪路,重視現金流;50歲以上聚焦健康與穩定收益。透過定期定額、分散投資與健康管理,無論收入高低,皆可打造穩固財務未來。
Thumbnail
2025/04/26
現代技術早已超越場域分類,重點是解決問題。 無論是將 Embedded Linux 部署到雲端,還是讓 DGX 縮小到現場運算, 甚至 iPhone 16 Pro Max 運算力遠超 IBM AS/400, 真正關鍵在於:透過系統最佳化,讓硬體潛力發揮到極致。 技術是流動的,答案只屬於行動者。
Thumbnail
2025/04/26
現代技術早已超越場域分類,重點是解決問題。 無論是將 Embedded Linux 部署到雲端,還是讓 DGX 縮小到現場運算, 甚至 iPhone 16 Pro Max 運算力遠超 IBM AS/400, 真正關鍵在於:透過系統最佳化,讓硬體潛力發揮到極致。 技術是流動的,答案只屬於行動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當角色被逼到極限,台灣不該只是穩定代工的演員,更要成為制度設計者。我們輸出的不只是晶片,而是國安價值鏈。用自信的樂觀,準備未來,別再演了。
Thumbnail
當角色被逼到極限,台灣不該只是穩定代工的演員,更要成為制度設計者。我們輸出的不只是晶片,而是國安價值鏈。用自信的樂觀,準備未來,別再演了。
Thumbnail
連國外大廠都如此,那台灣遊戲產業是真的完蛋了嗎?我們是再也沒有能力製作大型IP作品了嗎?
Thumbnail
連國外大廠都如此,那台灣遊戲產業是真的完蛋了嗎?我們是再也沒有能力製作大型IP作品了嗎?
Thumbnail
全世界都在瘋AI,而且瘋狂的是台灣的AI 在這波浪潮中,台灣能支撐多久?
Thumbnail
全世界都在瘋AI,而且瘋狂的是台灣的AI 在這波浪潮中,台灣能支撐多久?
Thumbnail
美國國務院發布2023年人權報告,直指台灣在新聞自由、性別平等及原住民權益等領域存在人權軟肋,尚待重視改革。儘管台灣標榜民主自由,但報告指出,台灣仍有部分媒體因企業在中國版圖而自我審查、言論案件涉訴訟構成誹謗罪、執政黨內部女性遭性騷擾卻反被譴責,凸顯新聞從業者在職場仍面臨職業風險。
Thumbnail
美國國務院發布2023年人權報告,直指台灣在新聞自由、性別平等及原住民權益等領域存在人權軟肋,尚待重視改革。儘管台灣標榜民主自由,但報告指出,台灣仍有部分媒體因企業在中國版圖而自我審查、言論案件涉訴訟構成誹謗罪、執政黨內部女性遭性騷擾卻反被譴責,凸顯新聞從業者在職場仍面臨職業風險。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這個專題主要是對於個人在工作上遇到的稅務法令政策,在公司財報數據及未來投資架構調整做一些分析。 ※台美租稅協定2024/1/19眾議院通過,待參議院通過這項法案,法案將送交總統簽署生效後,台灣完成《條約締結法》相關程序,減稅相關法案才得以正式生效 美眾院委員會放行 取消台美雙重課稅 - 財經焦點
Thumbnail
這個專題主要是對於個人在工作上遇到的稅務法令政策,在公司財報數據及未來投資架構調整做一些分析。 ※台美租稅協定2024/1/19眾議院通過,待參議院通過這項法案,法案將送交總統簽署生效後,台灣完成《條約締結法》相關程序,減稅相關法案才得以正式生效 美眾院委員會放行 取消台美雙重課稅 - 財經焦點
Thumbnail
目前,有50多個國家全球採用GDPR標準,但在亞洲僅有日本和韓國兩個國家採用。民眾黨在立法院提倡,台灣應該成為亞洲第三個採用...
Thumbnail
目前,有50多個國家全球採用GDPR標準,但在亞洲僅有日本和韓國兩個國家採用。民眾黨在立法院提倡,台灣應該成為亞洲第三個採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