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美國商務部根據《1962 年貿易擴展法》第 232 條,對進口的半導體產品及其製造設備展開國家安全調查。一如過去,我們熟悉的新聞標題又出現了——關稅、國安、供應鏈、戰略依賴。可這一次,很多人內心浮現的感覺卻是:「乾脆別演了。」
這不是憤怒,而是清醒。

插圖 prompt :「舞台上的技術工人」一個穿作台灣工程師站在舞台上,背景是半導體晶圓與美國國旗交錯構成的布景,他打開無塵衣頭罩、轉身走下舞台,燈光還亮著。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從技術核心、製造重鎮,到如今,似乎正在成為一個被動接受指令的節點。我們配合了技術轉移、協助了在地設廠、順從了供應鏈再平衡的規劃,但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被點名、被警告、被審查。
我們像不像美國的其中一州?從產業上的要求、國安上的制約、技術供應上的風險控管,樣樣都要配合。但當關鍵政策制定時,我們卻連一張選票都沒有。
這樣的角色定位,是不是被逼到極限了?
美國不是不知道台灣的重要性,他們很清楚台積電在全球的份量,也了解台灣對中國、對亞洲供應鏈的關鍵。但美國想要的,是「安全控制的可替代性」,而不是「理解與互信」。這就是為什麼,即便台積電赴美設廠、英特爾重啟製造、三星增資美國,還是要再啟動一次高強度調查,甚至預告可能課徵 25% 的關稅。
因為他們要的是整條鏈「在美可控」,不是「全球共榮」。
所以,很多人會說:「既然我們一直像是系統中的關鍵模組,卻無法參與系統設計,這場戲是不是演過頭了?」這話看似玩笑,其實是一種心靈上的真實感嘆。當你已經像一州一樣承擔代價,卻沒有一州的安全保障與政治話語權,這樣的角色設計,根本不合理。
這是對制度對等與產業安全邏輯的深刻反思。我們到底想不想繼續扮演一個沒有發言權的超級代工者?還是要開始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體系與策略框架?
我們不能只把目光放在美國!
東協、日本、歐洲等地的非美供應鏈同樣值得我們深思。在東協,我們看到快速崛起的製造基地與低成本優勢;在日本與歐洲,我們看到重視制度穩定與技術合作的可能。若台灣能夠與這些地區建立更深層的產業策略聯盟,將供應鏈風險分散、提升制度韌性,那我們就不必永遠陷在「美國怎麼想」的被動等待裡。
因為我們不是出口晶片而已,而是出口整個國安價值鏈的一部分。我們提供的不只是矽與電,而是信任與穩定。我們的制度強度、應變速度與開放協作能力,本身就是這個世界迫切需要的戰略資產。
在這個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前哨戰裡,台灣若仍抱持「配合就沒事」的想像,那終究只會被更大的系統邏輯吞沒。我們不能再只是演給別人看,演著自己是穩定的、可靠的、沒問題的,那些台詞太熟練,早已被國際看穿。
乾脆別演了。
用我們真正的聲音,發出不只是抗議,而是提案;不只是合作,而是設計;不只是配合,而是共建。
否則,終有一天,我們不是被併入,而是被替代。
現在,該是我們重新寫角色設定的時候了。
我們也要樂觀看待美國對台灣的態度,畢竟在戰略與制度互補性上,美台關係仍具備高度合作的空間與可能。但這樣的樂觀,不應建立在幻想之上,而是建立在實力與準備之中。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自信的樂觀看待」——相信合作的空間,同時不忘打造我們自己的選擇權與話語權。
真正的安全,不是依賴,而是準備。
後記:關於「還是要開始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體系與策略框架」,方格子所做的事情就是打造完全屬於自己的全球華文系統體系與策略框架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