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開場:我 vs 電腦】
我跟電腦說:「他說我在他心中是100分。」
電腦直接冷靜回我:「你有轉成 int()
過嗎?還是你只是把一串文字當真?」
我傻住了。因為我根本沒檢查他到底是不是數字。

【語法背後:真假數字之間的距離】
在 Python 裡,int()
是用來把文字(字串)轉成真正的整數。
如果你輸入的是 "100"
,經過 int()
處理後才會變成真的數字 100,
不然它就只是…長得像數字的裝飾語言。
就像很多人的情話,乍看是誠懇,其實是字面。
【生活語境:當我想用文字換算愛的分數】
love = "100"
score = int(love)
print(score + 1)
這段程式會顯示 101。
代表你真的把他說的「100分」當成可以加乘的基礎。

Google colab操作
但如果你沒用 int()
,那就只會出錯,因為字串不能直接拿來做運算。
愛也是這樣,不能直接拿對方說的話當標準值。
【Python 文法時間】
你說:
「他說100分,所以我幫他做了一堆事。」
Python 的寫法是:
if int(score) >= 100:
p
rint("我幫他出報告")
→ 在程式裡,這叫型別轉換。
→ 在生活裡,這叫你自己腦補得太快。
【今天的生活幹話哲學】
不是每個說你100分的人,
都真的把你當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