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生活這些年,我逐漸體會到:河流,對英國人而言,不只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種生活的節奏與哲學。無論是漫步倫敦泰晤士河畔,還是搭火車穿過一座座鄉村小鎮,總能看到人們與河流和諧共處的模樣——不喧嘩,不急躁,彼此留有空間。
我所居住的城鎮也有一條安靜的河流,從城外的小山崗流經平原,最終通往大海。夏日裡,河面平靜清淺,兩岸綠蔭成行,水鳥悠遊,時常見到划著獨木舟的人們在河中央靜靜滑行;冬季細雨綿綿,水位上漲,淹過農田,卻也未見人慌張。這條河彷彿與小鎮共同呼吸,見證著四季輪替與日常點滴。
城市的發展,往往起源於水。河流不僅供應水源,更促進農業與交通,因此成為許多城市的命脈。英國也不例外,無論是倫敦與曼徹斯特的工業與港口,或是牛津與劍橋的學術氛圍,河流始終靜靜地流淌其中,串連起人文、歷史與自然。更動人的是,英國人與河的相處之道,總帶著一種「不疾不徐」的從容。河靜時,沿岸種花、設椅,成為居民與動物共享的空間;河漲時,讓水自然漫過低地,不急於築堤圍堵。若河道改變了方向,也寧願重新設計步道或調整發展計畫,而不是強行壓制。這不代表他們放任不管,反而是在長年經驗中學會:與其征服自然,不如學習與自然合作。
英國曾歷經多次洪災,近年氣候變化更帶來劇烈降雨與風暴挑戰。但有趣的是,這些災難反而推動社會更深思熟慮地規劃與治理河流。他們不再一味築高堤防,而是選擇「軟性工程」:還地於河,恢復河道的彎曲與濕地,保留泛濫平原,甚至讓慈善團體購地重建自然緩衝區。這些做法或許見效慢,但卻更可持續,也更能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走在這些與河共存的城市裡,我常想,也許對自然最深的尊重,不是用科技去改造它,而是懂得適時退一步,給它留點空間。如同一句話所說:「Just leave it some space.」——那是與自然相處的智慧,也是一種生活的溫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