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諸葛亮,人人都是?揭秘「我早就知道了」的後見之明偏誤你是否曾經在球賽結束後,信誓旦旦地說:「我就知道他們會輸!你看,我早就說了那個戰術不行!」或者在股市大跌後,拍著大腿說:「哎呀,我早就覺得最近情勢不對勁,應該早點賣掉的!」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預測」,很可能並非你真的事先預料到,而是受到了心理學上著名的「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的影響。
後見之明偏誤,簡單來說,就是在事件發生之後,我們的大腦會傾向於回顧過去,並產生一種「我早就知道了」的錯覺。
這種感覺並非基於真實的預測能力,而是我們的大腦在事件發生後,自動地重新組織記憶和資訊,使其看起來與最終結果更加一致。
後見之明偏誤的產生,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大腦追求連貫性和可預測性的天性。
當事件發生後,結果已經擺在眼前,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尋找解釋,並將過去的資訊與這個結果聯繫起來。為了讓一切看起來「合理」,大腦會不自覺地扭曲或簡化過去的記憶,讓我們相信自己早就洞悉一切。
這種「我早就知道了」的感覺,雖然有時能帶來一種掌控感和自信,但實際上卻可能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阻礙我們從錯誤中學習。如果我們總是認為自己事先就已預料到結果,那麼我們就很容易忽略分析失敗原因的重要性,因為我們會覺得「這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之中,沒什麼好奇怪的」。
其次,後見之明偏誤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判斷。當別人做出錯誤的決策時,我們可能會事後批評他們「這麼簡單的事情都看不出來」,卻忽略了當時他們所處的資訊環境和決策壓力。
當事件發生後,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過度相信事後的「預測」。嘗試回憶事件發生前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判斷,並客觀地分析當時所掌握的信息和可能存在的其他可能性。記錄決策過程和理由,也有助於我們在事後更清晰地回顧,避免被「我早就知道了」的錯覺所蒙蔽。
後見之明偏誤就像一個隱形的陷阱,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並可能因此錯失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認識到它的存在,並努力克服它,才能讓我們更理性地看待過去,更明智地應對未來。畢竟,真正的智慧並非來自於事後的「我早就知道了」,而是源於對過程的深入理解和對未來的審慎預判。
謝謝你們看到這邊,可以幫我點個愛心、留言和我分享你們的想法,
也歡迎追蹤我,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篇文章~
你的每一個愛心都是對我寫作大大的鼓勵~ ❤️
想看看我的日常,歡迎追蹤我的IG:@脩奕
單看文章很無趣,歡迎搭配我的YT:@脩奕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