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開場:我 vs 電腦】
我跟電腦說:「她回我 87,是在罵我嗎?」
電腦冷靜問我一句:「你有用type() 查過她的語氣嗎?」我突然語塞。
我只是看到數字,沒去想那可能只是一串字。
【語法背後:長得像數字,不代表真有份量】
在 Python 裡,type() 是用來判斷資料的類型。
你丟一個東西進去,它會告訴你:
「這是字串」、「這是數字」、「這是清單」……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別人的回應有重量,
但其實只是字面表現得像——本質卻不是。
【生活語境:87,到底是數字還是情緒?】
message = "87"
if type(message) == str:
print("別想太多,她只是在講數字")
這段程式會印出:
「別想太多,她只是在講數字」。

Google colab操作畫面
因為 type("87") 回傳的是 str,
代表那根本不是數字,只是長得像的文字。
有時候,她不是在罵你,
你只是太認真了。
【Python 文法時間】
你說:
「她說 87,我就不開心。」
Python 的寫法:
if type(message) == str:
print("放下吧,那只是個字串")
→ 在程式裡,這叫型別判斷。
→ 在生活裡,這叫你自己對號入座。
【今天的生活幹話哲學】
有些話聽起來很刺,
但其實只是你自己在補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