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x財富雙軌人生系列4
物價漲聲不斷,什麼都貴。
根據主計處資料,近三年(2022-2024)台灣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分別是2.95%、2.5%和2.18%。都突破2%的警界線。然而,有一項開銷成長的速度遠遠超過CPI,那就是醫療支出。
根據衛福部《112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統計》,台灣2023年全體國民自付的醫療保健費用高達6,633億元,占整體支出的39%,且近10年醫療保健支出的年均成長率約4.5%,遠高於一般物價年增率。這種現象,我把它稱做「醫療通膨」。
「醫療通膨」簡單來說,就是醫療支出長期以超過物價的速度在增加。不僅是因為醫療價格上漲,更因為高齡化社會帶來的慢性病、失能、照護需求急遽成長。
即使我們擁有全民健保,很多項目卻不包含在給付範圍內,例如部分高階影像檢查、自費藥物、自費醫材、牙科植牙…..等,一旦需要,就是一筆沉重開銷。
這還不只是帳面的數字問題,它更直接衝擊我們退休生活的品質。想像一下,一位剛退休的熟齡族,原本以為每月3萬元生活費就能過得安穩,卻因植牙一次花掉1、20萬;或一次中風就可能無法回復原有生活或需輪椅代步,嚴重者終生臥床需人照護,一年約需花費50~100萬元,造成病人與家屬極大的經濟負擔及照護壓力。當健康亮紅燈時,醫療費可能成為無法預測的「財務黑洞」。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身體也有一種看不見的「通膨」現象。我把它稱作「身體通膨」。
因爲身體機能逐年退化、慢性病風險逐年升高,而我們卻沒有提早保養與投資,導致未來要花更多的錢,來「修復」原本可以用生活習慣預防的健康損耗。
與其說是變老,不如說是「健康資產在貶值」。例如,50歲後肌肉量每10年流失8–10%,若沒持續運動與補充營養,將大幅提高跌倒、骨折、臥床的風險;長期高油高糖飲食、睡眠不足與壓力不解,讓高血壓與糖尿病提早上身。這題的代價,就是昂貴的醫療費與照護成本。
該怎麼做來對抗這雙重通膨呢?有三個方向,可以開始行動:
一、預留「健康現金流」
退休金別只預留生活費與旅費,也要編列健康與照護支出預備金。試著計算可能的慢性病、牙齒、眼睛與失能照護支出,提早準備。
二、投資身體的抗通膨力
每天至少30分鐘運動、均衡飲食、足夠睡眠、管理情緒。用健康行為延緩老化,是降低未來醫療費最有效的方式。
三、提升健康素養與風險判斷力
學習健康知識、定期做健康檢查、有專屬的家庭醫師可做醫療諮詢並照護健康、不被行銷噱頭牽著走。提升健康素養、做對選擇,就能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支出。
醫療通膨,是我們無法靠政府全面吸收的風險;身體通膨,是我們必須主動管理的健康挑戰。別等退休後,才發現最大的開銷不是吃喝玩樂,而是當初沒保養好自己所付出的代價。
前幾天在「薇姐張郎」的粉專看到這段話——
有一天,你輝煌了,一定要有個好身體,才能享受人生;
有一天,您落魄了,還得有個好身體,才能東山再起。
記住,健康不是唯一,而是第一。
這也貴,那也貴,照照鏡子,其實你自己最貴。
這麽寶貴的身體,怎能不好好愛惜。這是最穩賺不賠的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