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在南部商界叱吒風雲的弟兄正經歷人生低谷。他過往事業有成,熱心公益,然近年因商場失利,不僅失去經濟支撐,也與家人疏離,獨居於台中市。兩週之前不慎跌倒,導致摔斷髖關節,因無親人願出面照料,只能仰賴教會緊急動用慈惠奉獻,協助其就醫與手術。
這是一個極具現實張力的案例,揭示了教會慈惠救助中常見的兩難:愛心的展現與資源的有限。以下從幾個面向討論教會可能扮演的角色與具體作法,盼為類似情境提供參考依據。
教會角色的定位:過渡關懷與資源轉介教會作為屬靈的信仰團體,其主要任務是引導人親近神、活出基督的生命。然而,當肢體遭遇急難時,教會自然成為第一線的支援者。在本案中,教會透過弟兄姊妹的愛心奉獻,即時提供醫療協助,展現基督的愛。
然而,教會也必須清楚認識自身不是長期社會救濟機構,無法承擔長久性的生活扶養。教會的功能,應是成為一個「橋樑」:陪伴受助者走過危機,並協助其銜接政府與社福機構的資源,重建生活的可持續性。
尊重與引導並重:協助受助者自主面對現實
該位弟兄自尊心強,不願接受政府的獨居長者補助,也拒絕教會接觸其親人。這種情況在長者中並不罕見,反映出其對尊嚴的堅持與對外界干預的防備。教會在愛的陪伴中,應採取尊重意志而非壓迫性干預的方式:
安排熟悉的弟兄姊妹定期探視,非責備式地溝通,強調幫助的出發點是愛與關懷;鼓勵受助者參與照護決策,如選擇哪個單位聯絡、是否由教會陪同前往等;透過禱告與靈性對話,引導其反思人生與未來,進而軟化心意,敞開接受外界支援的可能。
建立合作網絡:教會成為資源整合者
教會可主動與地方政府(如台中市社會局)或非營利組織建立合作關係,掌握如長照2.0、居家照護、臨時安置、志工訪視等資源的申請與轉介流程。如此,一方面避免教會資源過度耗竭,另一方面也讓受助者在體制內獲得專業與持續的照顧。
關係修復的可能:柔性溝通與轉介嘗試
儘管弟兄現階段不願與家人聯絡,教會仍可保留「關係修復」的空間。未來可考慮透過社工或第三者以柔性方式轉達關懷,例如書信、代為傳話等,不是強求團圓,而是讓家人知悉其境況,開啟彼此和解的契機。
建立短期援助機制:制度化慈惠資源
教會若經常面臨類似個案,宜建立一套清楚的短期援助制度,例如:設立「慈惠關懷基金」,限定援助時限(如三個月);設立基本申請與評估流程,避免形成長期依賴;鼓勵受助者積極尋找外部資源與參與教會生活,建立自我支持網絡。
靈性支持:走過低谷的關鍵力量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是教會對靈性陪伴的堅持。在生命低谷中,物質的幫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支持與信仰的引導。透過禱告、關懷、傾聽與陪伴,弟兄姊妹的愛能溫暖一顆孤單的心,也可能成為他重新擁抱希望與信仰的轉捩點。
慈惠救助不是一種制度上的義務,而是愛的自然流露。然而,愛也需要智慧與界線的輔助,才能長遠且有效地傳遞。願每一間教會在面對困境中的弟兄姊妹時,都能在真理與愛中找到最適切的方式,既不推卻責任,也不勉力承擔,真正成為神所喜悅的見證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