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影集《怪奇物語》第四季裡,呈現了《龍與地下城》引爆80年代全美家長的「撒但恐慌」;兩年前電影《龍與地下城:盜賊榮耀》上映,獲得不錯的反應;去年大火的日本動畫《葬送的芙莉蓮》與《迷宮飯》,它們的RPG世界觀,也是衍生自《龍與地下城》定下的基礎。當然,你也許自己就是個《龍與地下城》玩家,一定對這幾年主流娛樂文化擴散了《龍與地下城》影響力,非常有感。
我想大家都知道《龍與地下城》很有魅力,很有趣,但是,對於這款經典桌遊的幕後歷史,是誰製作了《龍與地下城》?是誰讓《龍與地下城》名滿天下?《龍與地下城》引發的撒但恐慌有多恐怖?《龍與地下城》如何面對時代衝擊?關上你的維基百科,那些紀錄是毫無溫度的編年史。
事實是《龍與地下城》的歷史,可能比任何一場《龍與地下城》遊戲更驚心動魄,更血腥無情,更悲傷灰暗……這段歷史是滾燙激情的遊戲界史詩,它也許比遊戲本身更適合被拍成電影。這段史詩裡有英雄、有智者、有陰謀家,這裡沒有骰子與六大屬性,也沒有地圖與城主。這些與《龍與地下城》命運交會的人們,站在這款遊戲命運前端的一片空白,進行著無人能預知的冒險。
《龍與地下城興亡史》是他們的冒險紀錄,是紀錄《龍與地下城》從無到有、到輝煌與黯淡的史書。你能從這本歷史裡知道是誰創造了它,與他們如何讓《龍與地下城》偉大與蒙塵。

《龍與地下城興亡史》
你也許會問,是把時間拿來玩《龍與地下城》比較好,還是讀這本《龍與地下城》誕生發展史的《龍與地下城興亡史》比較好。對沒有真正玩過桌遊的讀者而言,答案是後者。因為《龍與地下城》好不好玩,可能取決很多因素,它不是有固定劇情的遊戲,更像是某種形式的社交遊戲,靠的是與會者之間的互動。
但《龍與地下城興亡史》是一段刻在時光裡的歷史,它峰迴路轉,又呼應了無數經典遊戲發展過程中的進退兩難,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電影,它討人喜歡的機率對初學者來說,是比《龍與地下城》高一點。
而對真正玩過桌遊、已經玩到爐火純青的老玩家而言,你當然更容易比其他人享受更多《龍與地下城興亡史》的樂趣。不管你是否熟悉《龍與地下城》誕生的起源故事,《龍與地下城興亡史》優美流暢的文筆,會讓你以最輕鬆的方式,重溫/學習你最愛的遊戲是如何誕生。
你可以感受,蓋格斯、亞奈森、卡斯克等等元老,如何在「RPG」這三個字都尚未誕生時,打造一個讓人們逃離現實環境的虛擬宇宙,並且灌入秩序邏輯,讓人們在那裡可以成為永遠無法成為的自己。那是偉大的逃獄計畫,那是對神秘世界的嚮往與愛……那是你身上也有的東西。
我並不認為在台灣出版《龍與地下城興亡史》是明智之舉,畢竟看過《葬送的芙莉蓮》的觀眾,比起玩過《龍與地下城》的玩家數多得太多。但堡壘文化又一次做死了,對讀者來說這是一件意外的大禮。
想更了解《龍與地下城》與RPG世界的讀者必須閱讀,甚至曾經營自有品牌與自有產品的讀者也必須讀,你們會在其中知道炎上有時真的是從天而降,而不是你做錯了什麼;你還會學到更重要的經營問題:經營一切順利的公司與產品,為什麼會突然一命歸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