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書架上那道沉靜的光
書架上的書,如同人生旅途上邂逅的一個個靈魂。有些熱鬧喧囂,短暫交會後便匆匆別過;有些則如同一位安靜的長者,靜靜地立在那裡,等待你準備好時,才緩緩開啟一段深刻的對話。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的《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對我而言,便是後者。
許多年前便聽聞過這本書的名字,以及它背後那段沉重到幾乎無法直視的歷史——作者身為猶太精神醫學家,親身經歷了納粹集中營的煉獄。很長一段時間,我有些怯於翻開它,擔心自己無法承受那份生命的極端苦難。然而,真正走進書頁,才發現它並非僅僅是傷痛的陳列館,更像是在最深的黑暗中,為人性點燃的一盞微弱卻堅韌的油燈。意義,是靈魂的呼吸
弗蘭克醫生以他自身的經歷和觀察,溫柔而堅定地告訴我們:即使在剝奪了一切外在自由、尊嚴乃至生存基本條件的境遇下,人類依然擁有最後一種自由——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這句話,像一道微光,穿透了集中營那令人窒息的鐵絲網,也悄然照亮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無數個灰色時刻。
他所創立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核心並非繁複的理論,而是一個直抵生命核心的叩問:是什麼,讓你覺得活著是值得的?他認為,追尋意義,是人類最根本的內在動力,如同呼吸一般自然且必要。當外在環境給予的只剩下痛苦與虛無,那份對意義的追尋、對未來的期盼(哪怕只是期盼再見到摯愛一面,或完成未竟的事業),竟能成為支撐一個人穿越煉獄的力量。
書中沒有慷慨激昂的口號,只有一個個真實的、在苦難中展現人性光輝或沉淪的剪影。弗蘭克醫生以一種近乎悲憫的筆觸,描繪了希望如何在絕望中悄然滋長,愛如何在死亡的陰影下成為心靈的錨點,以及面對無法避免的苦難時,那份選擇以「有價值」的方式去承受的勇氣。
為平淡的日子,尋找意義的註腳
或許,我們大多數人未曾經歷過那般極端的境遇。但生活的磨礪,以另一種形式,同樣考驗著我們。工作的壓力、人際的離合、健康的起伏、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這些如同細密的雨絲,雖不至於摧毀,卻也足以讓人感到濕冷與疲憊。
讀這本書時,我常常在想,我們在平順安穩的日子裡,是否更容易遺忘去追問生命的意義?當外在的物質與選擇看似豐富,我們的心,是否反而更容易感到空洞與漂泊?
弗蘭克醫生的經歷提醒著我們,意義,往往不在於外在條件的豐盛與否,而在於我們如何「回應」我們的處境。它可能藏在一次全心投入的工作裡,在那份創造與付出的過程中找到價值;可能顯現在對一個人的深切關愛裡,在那份連結與牽掛中感受溫暖;也可能體現在面對困境時,所選擇的、不失尊嚴與勇氣的姿態裡。
如同此刻,窗外宜蘭的雨漸歇,陽光試圖穿透雲層,灑下淡淡的金黃。或許,意義也如同這般,不必總是轟轟烈烈,它常常就蘊藏在這些日常的微光之中——一杯熱茶的溫度、一句關懷的問候、一次對自己內心的誠實觀照、一個微小卻堅定的良善選擇。
帶著溫柔的提醒前行
《活出意義來》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迫使我們去凝視生命中那些無法迴避的苦難與重量。但它同時也給予了一份最溫柔的提醒:無論環境如何,我們永遠保有選擇內在姿態的自由,永遠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尋找意義的註腳。
讀完這本書,像是與一位飽經滄桑卻目光澄澈的智者進行了一場長談。他並未提供標準答案,卻在你的心湖投下了一顆石子,激起圈圈漣漪,引發你對自身生命更深層次的思考。
或許,在生命的某些時刻,我們都需要這樣一本書,像一位安靜的陪伴者,提醒我們即使在看似平凡甚至艱難的日子裡,也要記得抬頭,尋找那片屬於自己的、意義的天空。那份尋找本身,或許,就已是意義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