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我的日語學習都不太有架構跟順序,以前的學習方式是「50音背一半就來日本打工度假,後來自己用多鄰國app、單字app、日檢刷題app、旅行用簡單日文跟人互動,有點概念之後在台灣上在職的非連續性短期日語課」等等,看似有很多學習經驗,但都僅限於各面向都學一點一點慢慢拼湊,沒有依照程度在學習,也還沒有一個完整有系統性的把自己學過的內容組織起來。
所以開學直到現在,在語言學校學了近一個月的第一個學習困境「聽不懂、跟不上」就這麼來了!
雖然考過N3,但自己知道,其實50音都還不太熟。
本以為進入日本語言學校,就有機會把日語學習的架構重新架起來,但上完從開學到現在的一個月課程後,卻發現自己像是掉入另一個大坑。
大崎市立おおさき日本語学校的老師上課方式、課程內容我覺得很有組織性跟多元性,除了基本在課堂的講授,也有透過實際與日本人交流互動使用來進行學習,語言學習的「聽、說、讀、寫」都蠻均勻的可以充分學習。
我選的班級是N3程度,理所當然課程內容的出發點就是N3。在開學前因為去年12月有考過了N3,就覺得自己上課期間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這一個月發現自己在上課期間偶爾會聽不懂在說些什麼,加上有些基礎的文法在這個班級中,是被認為應該要會的先備知識,以致於如果課程內容提到N4以前的文法,但我其實還不懂的時候,就更會有完全不知道上課在講什麼的感覺。
加上我自己其實也很清楚,自己日語學習底子就沒有打的很好,有時候上課中光是聽著要寫出50音平假名都還有困難,所以針對目前整體學習狀況來說,完全就是在內心「大衝擊」當中!不過想想,這樣也算是好事,至少只過了一個月就很快被現實提點「心態上跟學習模式」都還要再多調整,課前課後要下的功夫也要再多加著墨!
明明在日本,卻還是沒跳脫慣用中文的舒適圈
除了自己本身語言能力不足之外,自己期望的學習環境塑造也還要再努力調整。因為同學大多都是台灣人,也因此每當講不出來、下課休息的時候都會逃避性的使用中文。這一點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畢竟來日本讀語言學校最大的希望,就是在有日語的環境中自然學習日文,可是跳不出舒適圈,就變成只有每天上課四個小時的期間有使用到,離開課堂跟學校之後,通勤、回到宿舍大部分還是在中文的內容中。
雖然同校間還有越南、印尼的同學,不過真正面對不同國籍的同學時,因為她們日文口說能力都很好,開個話題她們可以講一大串,程度不足也導致會聽不太懂跟不知道要講些什麼,就還是會回到與台灣同學互動。
學習其實是自己的事情,要比較就跟昨天的自己比較
雖然班上同學有好多人都日語程度很好,但語言學習這條路本來就得各憑本事,花時間去累積語言使用方式(文法)及語言能使用的內容(單字),雖然在班上總還是會想和別人相比,但如果忘記「學習其實是自己的事情」,就會容易亂了陣腳。
在這個月的潛移默化之間,仔細想想還是有學習到一些內容,例如:聽力能慢慢聽到更多內容、日常會用到的單字有記起來、學到日文作文的基本撰寫規則等等。跟過去的自己相比,其實都還是有些許往前進,不過感覺這一個月的自己還在放縱(一個月跑去滑雪兩次、賞櫻)、還在適應新生活的各種人事物,並沒有把重點放在日語學習上。
希望黃金週的小假期進行簡單反思與調整後,第二個月開始會慢慢走向自己期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