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頻頻發生與兒少相關的重大新聞案件,使大眾不斷思考與呼籲政府,如何制定更完善的法規與政策,來保護這些手無寸的孩子?
若父母無力或不適任養育孩子,在棄養嬰兒不會遭受處罰的情況下,有多少孩子能免於遭受家暴、被殺害或疏於照顧的風險?

嬰兒信箱的由來
在日本熊本市慈惠醫院,設立日本唯一的「嬰兒信箱」,父母可以匿名棄嬰,不用負任何刑事責任,其源自德國的嬰兒之門(Baby klappe)
在2017年5月,是嬰兒信箱成立十週年,已經收容130個孩子,除了提供暫時收容外,也有免費的諮詢服務。
然而,慈惠醫院並不負責長期養育這些孩童,之後會交由安置機構或寄養家庭繼續撫養。
嬰兒信箱的爭議
正方觀點:
- 可以保護孩子的生命,避免遺棄在危險環境中,或遭受家暴
- 提供父母匿名性的保障,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
反方觀點:
- 可能促使部分父母逃避養育的責任,進而引發更多社會與家庭問題
- 侵害孩子知的權利,孩子成年後無法尋找親生父母
案件分析
書中詳細描述5個案例,其中有兩個案例有幾個共同之處
- 因為排解寂寞,而發生性關系
- 在不恰當的時機懷孕,未深思熟慮
- 不敢向家人坦承懷孕的事實
- 經濟困難,無力撫養小孩
- 逃避現實,錯失了人工流產的最佳時機
- 害怕被身邊的人知道
- 沒有定期產檢
- 男方不願意負責任
設立後的衍生問題
孤立生產
選擇使用嬰兒信箱的媽媽,通常會選擇隱瞞家人,甚至逃避懷孕的事實,並且不願意定期產檢,導致他們最終面臨孤立在家裡或旅館生產,書中提到,僅僅將孩子送到嬰兒信箱,並不能保障他們的生命安全。
草率使用嬰兒信箱的情況
- 外遇不想對孩子負責
- 傳統思維認為未婚生子會損害名譽
- 孩子雙親過世,親戚試圖侵占財產
心得
在我還沒閱讀此書,我是支持設立嬰兒信箱的。但在看完後,我慢慢發現,是否設立「嬰兒信箱」這政策,其實並非簡單的二分法—贊成與反對可以衡量,這其中牽扯到人性的掙扎,與道德的考驗,也涉及到相關政策、法規完善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