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新北市美術館正式開館,對臺灣文化藝術界而言是一大盛事。然而,在2024年3月5日的新聞報導(TVAA報導)中,受訪館長曾表示:「研究是美術館的一切基礎。」此一說法強調了研究在美術館運作中的核心地位。從學術角度看,研究確實是學術發展與展示策劃的重要支撐,但若將研究單一視為美術館的「一切」基礎,是否足以涵蓋美術館的多元發展需求?美術館的成功,究竟仰賴單一功能,還是各項功能的協同發揮?
一、四大核心功能的相互依存
作為綜合性的文化機構,美術館的運作應建立在四大核心功能之上,彼此支撐、缺一不可:
• 收藏:收藏與保存藝術品是美術館的根本任務,不僅確保藝術資產的傳承,更為研究、展示與教育普及提供基礎素材。
• 研究:研究深化對藝術品的理解,並為展示策劃與教育普及提供理論支撐與內容補充。
• 展示:展示是美術館與社會民眾溝通的橋樑。透過策展設計,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生動的觀展體驗,促進藝術與社會的交流。由此可見,展示功能不僅依賴研究,亦直接關聯到公共溝通與文化參與。
• 教育普及:教育普及活動提升社會民眾的藝術素養,強化文化理解與參與,拓展美術館的公共影響力。
這四大功能互為基礎、環環相扣。缺少任何一環,都將削弱美術館的整體價值與社會影響力。
二、研究的重要性與局限
無庸置疑,研究對美術館至關重要,是深化理解、提升展示品質與教育內容的核心來源。儘管研究不可或缺,但若過度單一化,則容易產生以下問題:
• 展示過於學術化,降低社會民眾參與興趣;
• 教育普及與社會脈動脫節,無法實現文化深耕推廣的目標;
• 資源分配失衡,影響整體營運效能。
因此,研究固然是美術館的重要基礎,但絕非一切。美術館的價值生成,必須來自收藏、研究、展示與教育普及的整合運作。
三、館長的宏觀視角:平衡四大功能
美術館館長需具備宏觀視角,規劃長遠發展方向。其任務不僅是深化學術研究,更需兼顧社會民眾需求(公共利益),平衡四大功能:
• 收藏:持續充實藏品並妥善保存;
• 研究:精進學術,同時支援展示與教育推廣;
• 展示:生動有感,與社會民眾建立真實連結;
• 教育普及:擴大影響,提升社會文化素養。
透過這樣的綜合運作,美術館才能兼顧學術性與公共性,實踐文化責任,發揮多重社會角色。
「研究是美術館的一切基礎」的說法,雖強調了學術研究的重要性,但卻忽略了美術館多元功能間的相互支撐與協同發展。美術館的成功營運,必須仰賴收藏、研究、展示與教育普及的有機整合。唯有在各功能之間取得平衡,美術館才能真正實現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的雙重使命,邁向長遠而健康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