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中介文化?——一場來自美術館制度觀察與教育實踐現場的對話】新書發表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誰在中介文化?——一場來自美術館制度觀察與教育實踐現場的對話】

文化中介之於文化菱形新書發表會

時間:2025年5月14日(三)下午1點

地點:元智大學天河書屋

---------

1960 年代後期,中國大陸進入文化大革命(1966–1976)的劇烈時期。在毛澤東號召下,傳統文化被視為封建殘餘,成為革命批判的對象。砸孔廟、批儒家、打倒「四舊」成為群眾運動的一部分,文學、歷史、哲學與宗教資產遭到廣泛破壞。文化,在這場運動中不再被視為延續的記憶,而是被當作需要清除的「舊世界」象徵。而在臺灣,則出現了另一種方向的文化動員——由蔣中正政府發起的「復興中華文化運動」。

這場運動是文化政策,也是文化政治工程,藉由弘揚儒家思想與傳統倫理,鞏固政權正當性,同時在冷戰語境中對抗共產主義所代表的激進現代性。文化,在這裡成為政權競逐的一條戰線。 然而,我們也必須指出,在威權統治的條件下,文化往往是單向度的。當時的「文化復興」運動將文化等同於可被系統輸出、符號化的國族記憶,忽略了文化本質上作為一種不斷交涉、變動與重組的社會實踐。不是那個時代「不想」多元,而是整個政治社會條件「無法」容納多元。也正因此,當代的我們,才更應該回望這段歷史,思考:我們如何從那樣一種「統一化文化」的經驗中,提出新的理解與提問?

在《文化中介之於文化菱形》一書中,我特別以日本為分析案例。不同於臺灣以文化復興對抗文化破壞的雙極對抗邏輯,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當代,展現了一種高彈性的文化中介能力。這種中介不是單向的引進或守舊,而是在教育、制度、設計、流行文化等領域中,不斷進行轉譯、調和、重構與混融。日本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讓「許多路」都能彼此協商與共存。我在書中所提出的「文化菱形」概念,正是對這種複雜結構的觀察與描繪。

文化的形成不再是從「上」到「下」的輸出,也不是從「西」到「東」的模仿,而是在知識系統、政策場域、產業機制與日常實踐之間來回流動的網絡構成。而「文化中介」就是在這張網中運作的節點——它可以是編課綱的學者、拍紀錄片的導演、辦節慶的公部門官員,也可能是日常生活中選書、選詞、選圖像的你我。

這樣的文化理解,也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臺灣自民主化以來的文化政策路線。自 1996年總統直選,正式步入民主憲政體制後,文化治理逐步從威權下的單一輸出,轉向地方性、多元性與中介協商的結構。

2000年政黨輪替以後,臺灣不同政治時期對文化的想像各有分野——

• 陳水扁政府強調本土認同與歷史修正,並將文化中介者的角色重心放在語言復興與記憶政治,特別是針對過去被忽視的族群歷史進行重構。

• 馬英九政府則將文化視為經濟發展的一環,推動文化產業化、品牌化與創意輸出,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文化中介模式,並強調國際化與文化交流。

• 蔡英文政府則將文化視為社會正義與族群平權的重要領域,推動以原住民族策展人、語言平權推動者、以及地方記憶工作者為核心的文化策略,這些角色成為文化網絡中的關鍵節點,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共生。

今日的賴清德政府處於新任階段,受國會亂象影響,文化政策方向尚未完全明朗。然而,我們或許可以觀察到其初步姿態,顯示出延續蔡英文政府以來的文化治理邏輯——將文化視為社會結構轉型、族群平權與數位治理的重要環節。

在這樣的趨勢下,未來的文化中介者,可能不再僅限於人文領域內部,而是跨足科技、教育、平臺與制度設計,成為多元場域中的關鍵節點,推動文化的轉譯與協商。我們可以這樣說——文化的形成從來不是「誰決定」,而是「怎麼被中介」出來的。

當我們今天談文化時,是否還陷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正統與庶民的二元對立裡? 還是我們能意識到,文化本來就是一種「中介狀態」,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翻譯工作,是一套複雜網絡中的生成過程?你我不只是文化的消費者,更可能正是那個影響文化走向的節點。你是否已經在中介?還是尚未察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rr rrrrr-avatar-img
2025/04/22
http://4ty.me/kqun6p http://4ty.me/yt22yf https://surl.li/ivgrsv https://surl.li/zwhewp https://surl.li/dqfinx http://4ty.me/sd99tk http://4ty.me/two7uc https://surl.li/awsmdu
d11-avatar-img
2025/04/22
http://4ty.me/ihf52n http://4ty.me/klz456 http://4ty.me/lcgq1c http://4ty.me/vtvocv
d10-avatar-img
2025/04/22
http://4ty.me/ihf52n http://4ty.me/klz456 http://4ty.me/lcgq1c http://4ty.me/vtvocv
avatar-img
Irene Yi-Ling Yu的沙龍
3會員
14內容數
2025/04/29
近年來,臺灣各地美術館如繁花似錦般開幕,從北到南,不論城市或鄉鎮,都積極打造屬於自己的藝術場域。這種文化建設的熱潮固然令人欣喜,但在這片熱鬧的表象之下,我們更必須冷靜追問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作為一個公立美術館,它是否意識到自身必須擬定出「高度」?是否有足夠的格局,進而影響社會民眾的視野,乃至於以長期的
Thumbnail
2025/04/29
近年來,臺灣各地美術館如繁花似錦般開幕,從北到南,不論城市或鄉鎮,都積極打造屬於自己的藝術場域。這種文化建設的熱潮固然令人欣喜,但在這片熱鬧的表象之下,我們更必須冷靜追問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作為一個公立美術館,它是否意識到自身必須擬定出「高度」?是否有足夠的格局,進而影響社會民眾的視野,乃至於以長期的
Thumbnail
2025/04/26
2025年4月25日,新北市美術館正式開館,對臺灣文化藝術界而言是一大盛事。然而,在2024年3月5日的新聞報導(TVAA報導)中,受訪館長曾表示:「研究是美術館的一切基礎。」此一說法強調了研究在美術館運作中的核心地位。從學術角度看,研究確實是學術發展與展示策劃的重要支撐,但若將研究單一視為美術館的
Thumbnail
2025/04/26
2025年4月25日,新北市美術館正式開館,對臺灣文化藝術界而言是一大盛事。然而,在2024年3月5日的新聞報導(TVAA報導)中,受訪館長曾表示:「研究是美術館的一切基礎。」此一說法強調了研究在美術館運作中的核心地位。從學術角度看,研究確實是學術發展與展示策劃的重要支撐,但若將研究單一視為美術館的
Thumbnail
2025/04/23
近來與國內外文化藝術界的朋友討論國家美術館的定位問題,得到一個共識: 唯有具備清晰定位,國家級美術館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普及」四大核心功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進而形塑長遠且深刻的文化影響力。 國家美術館固然是收藏及展示藝術的場所,但它更應是文化價值的策動者、時代意義的詮釋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
Thumbnail
2025/04/23
近來與國內外文化藝術界的朋友討論國家美術館的定位問題,得到一個共識: 唯有具備清晰定位,國家級美術館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普及」四大核心功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進而形塑長遠且深刻的文化影響力。 國家美術館固然是收藏及展示藝術的場所,但它更應是文化價值的策動者、時代意義的詮釋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林傳甲所撰的京師大學堂講義對於「文學史」一詞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於中國人撰寫的第一本中國文學史由林傳甲所著,其第一本的地位在1930年代的文學史論述中有著基本共識。  
Thumbnail
林傳甲所撰的京師大學堂講義對於「文學史」一詞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於中國人撰寫的第一本中國文學史由林傳甲所著,其第一本的地位在1930年代的文學史論述中有著基本共識。  
Thumbnail
《另一種表達》藉作者收藏的外國畫報與版畫呈現西方人(法國人)眼中的清末中國。​
Thumbnail
《另一種表達》藉作者收藏的外國畫報與版畫呈現西方人(法國人)眼中的清末中國。​
Thumbnail
參加由趨勢滙流人文書院舉辦的國家圖書館活動,題目是「焦慮時代-人文的追尋」,聆聽楊儒賓老師和紀金慶老師的精彩講座,深入探討新人文精神、人文的創造性,還有科學革命的誕生及其對現代世界的影響。活動心得分享在下方文章內容中。
Thumbnail
參加由趨勢滙流人文書院舉辦的國家圖書館活動,題目是「焦慮時代-人文的追尋」,聆聽楊儒賓老師和紀金慶老師的精彩講座,深入探討新人文精神、人文的創造性,還有科學革命的誕生及其對現代世界的影響。活動心得分享在下方文章內容中。
Thumbnail
本文考察五四以來現代文學系統中的抒情散文,探詢它的主體預設、作為「抒情傳統」的現代子裔本身蘊含的倫理預設等等。
Thumbnail
本文考察五四以來現代文學系統中的抒情散文,探詢它的主體預設、作為「抒情傳統」的現代子裔本身蘊含的倫理預設等等。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Thumbnail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Thumbnail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