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運算思維是一種用於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思維模式
它的運作方式如下:拆解>找出規律(模式識別)>抽象化>演算
常見問題-誰會是執行者?
拆解問題,找出規律進行模式識別,相對來說比較好理解
但抽象化跟演算就很容易出現歧異,
這常是因為"在抽象化時未特定出主體"在說到抽象化的時候也有人會提到"一般化",
是的,當然我們會需要去盡量一般化普遍化,以讓我們設計出的程式能給盡量多的人用以解決問題
但還是得有個標準,才能去進行所謂的"抽象化"來"省略非必要、專注必要"
所以,在我們試圖用運算思維解決問題時,
除了看清楚問題,也要記得想好"要去執行解決步驟的主體是怎麼樣的(人)?"
(也許可以想像成,抽象化時是必須要加入一個外接部件的,為了之後的步驟能好好進行,
這個外接部件的型態也應該要有所限制或更加具體。)
大問題,大程式;大問題裡拆解出來的小問題,就交給副程式
在解決一個大問題的時候,就像做大型專案一樣。
(就像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也需要一個體量大的程式)
拆解出來的問題,每一個都得有專門解決它的專案小組繼續。
(因為它的體量大,才能裝得下許許多多解決小問題的副程式)
找出規律(模式識別)>抽象化>演算
的工作,並最終聯合整個專案項目成員來完成
(最後,這個大程式在我們手上一鍵開啟開始運轉,裡面卻有著無數的程式碼隨時解決當前階段的問題)
題外話
這讓我想到我們的想像力其實也有這樣的內建邏輯,心理學有所謂「心智模擬」(Mental Simulation)或「心像」(Mental Imagery),特別是當這種能力非常強大時,可能涉及「生動心像」(Vivid Mental Imagery)或「超凡想像力」(Hyperphantasia)。「超凡想像力」(Hyperphantasia)指的是個體能夠在腦海中生成極其清晰、詳細且逼真的想像畫面,幾乎像是「內心電影」一樣。
在電影『全面啟動=盜夢空間』更發揮對這種能力的想像,認為能夠心智模擬的人創建的夢境很可能是更加生動,裡面每個物件都能與他人互動的東西!(就像他們也都是一個個有完善副程式的小物件一樣)
看過一些心理學書籍的我,認為其實這並不完全是想像。但口說無憑,也沒法說服誰。也許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做好我們就能驗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