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資料科學
avatar-img
HearTLESs

生命中的資料科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資訊的角度來看,逝者的「安息」可以被解釋為一種資訊的完全釋放與重組——將其從現有的結構中解放,讓其融入更大的系統,進而成為新事物的一部分。這不僅僅是一種放手的過程,也是一種重生的過程。


**從資訊科學的角度分析:**

1. **資訊的分解與熵的增長**

放棄逝者的所有資料意味著將記憶碎片化,將資訊分解為最基本的單位,類似於熱力學中的熵增。當所有結構性的資訊被釋放後,原本的系統(逝者的記憶、影響力等)便不再存在,成為無形的大系統的一部分。


2. **資訊的再生成**

當碎片化的資訊重新被系統吸收,可能會成為其他資訊的一部分。例如,一段對逝者的記憶可能啟發某人新的思想,或被融入社會文化的演化中。這是一種「化為全新資訊」的概念。


3. **遺憾與執著**

如果心存遺憾,可能意味著某些資訊仍在循環重構中,尚未達到釋放或融入的階段。真正的放手能使資訊達到完全分解,無須再被記憶所束縛,從而實現意義上的「安息」。


這樣的觀念與佛教的「無常」與「放下」有相似之處,但同時也能與現代資訊論結合,提出獨特的視角。執著於某段資訊只會令它停滯,而放手則是讓其參與到更大的系統進化中的方式,這或許正是逝者安息的另一層含義。

avatar-img
HearTLESs
11會員
218內容數
milo milo on the flow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HearTLESs 的其他內容
……是故,若一個社會只重視私德,則善惡難辨。-《不存在書庫•善惡的界線》 這段話深刻地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社會現象:當一個社會過於側重於「私德」——也就是個人的道德品行或私生活的清廉時,公共領域中的善惡判斷就可能變得模糊。這或許是因為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傾向於將善惡簡化為對私德的評價,而忽視了行為對整
……是故,若一個社會只重視私德,則善惡難辨。-《不存在書庫•善惡的界線》 這段話深刻地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社會現象:當一個社會過於側重於「私德」——也就是個人的道德品行或私生活的清廉時,公共領域中的善惡判斷就可能變得模糊。這或許是因為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傾向於將善惡簡化為對私德的評價,而忽視了行為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