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資料科學

更新於 2024/12/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資訊的角度來看,逝者的「安息」可以被解釋為一種資訊的完全釋放與重組——將其從現有的結構中解放,讓其融入更大的系統,進而成為新事物的一部分。這不僅僅是一種放手的過程,也是一種重生的過程。


**從資訊科學的角度分析:**

1. **資訊的分解與熵的增長**

放棄逝者的所有資料意味著將記憶碎片化,將資訊分解為最基本的單位,類似於熱力學中的熵增。當所有結構性的資訊被釋放後,原本的系統(逝者的記憶、影響力等)便不再存在,成為無形的大系統的一部分。


2. **資訊的再生成**

當碎片化的資訊重新被系統吸收,可能會成為其他資訊的一部分。例如,一段對逝者的記憶可能啟發某人新的思想,或被融入社會文化的演化中。這是一種「化為全新資訊」的概念。


3. **遺憾與執著**

如果心存遺憾,可能意味著某些資訊仍在循環重構中,尚未達到釋放或融入的階段。真正的放手能使資訊達到完全分解,無須再被記憶所束縛,從而實現意義上的「安息」。


這樣的觀念與佛教的「無常」與「放下」有相似之處,但同時也能與現代資訊論結合,提出獨特的視角。執著於某段資訊只會令它停滯,而放手則是讓其參與到更大的系統進化中的方式,這或許正是逝者安息的另一層含義。

avatar-img
11會員
210內容數
sThread 2D9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um1D7sins 的其他內容
……是故,若一個社會只重視私德,則善惡難辨。-《不存在書庫•善惡的界線》 這段話深刻地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社會現象:當一個社會過於側重於「私德」——也就是個人的道德品行或私生活的清廉時,公共領域中的善惡判斷就可能變得模糊。這或許是因為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傾向於將善惡簡化為對私德的評價,而忽視了行為對整
……是故,若一個社會只重視私德,則善惡難辨。-《不存在書庫•善惡的界線》 這段話深刻地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社會現象:當一個社會過於側重於「私德」——也就是個人的道德品行或私生活的清廉時,公共領域中的善惡判斷就可能變得模糊。這或許是因為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傾向於將善惡簡化為對私德的評價,而忽視了行為對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理解生命的本質,提升自己的狀態, 告別不同的頻率,建立安全的界線。 有能量的壯大自己的氣場~ 讓愛真實存在並信任自己~ 主導自己人生設計的路徑! 福生無量🫶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pOzM4BpZl/?igsh=bXhlMXpmZ
Thumbnail
發明者之死,因其創造力的熄滅,而非身體的離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訴說了作者在一段時間的沉靜之後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反思和重新開始的決心。充滿了內省和自我探索的內容。
Thumbnail
關於死亡,我聽過一個浪漫的解釋: 他只是跳出了時間,變成宇宙裡最原始的分子和原子,重新構建成你身邊的其他事物。 以後為你遮風擋雨的大樹是他,為你抵擋嚴寒的毛衣是他,當你疲憊時看到桌上的掛件是他,你散步時迎面吹來的晚風還是他。 他以你親人的身份消失了,他卻散落在四周,無處不在。
Thumbnail
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遺憾嗎? 一眨眼,又過了一年,有些人離開,有些人永遠離世,有些人相見需要跋涉,有些人相見只存在於夢境中。 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代,我們被迫深刻思考著取代和生死。儘管科技進步讓機器能夠執行越來越多的任務,但人類的價值和獨特性依然難以完全被取代。 老去、生病、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科技或許能夠為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理解生命的本質,提升自己的狀態, 告別不同的頻率,建立安全的界線。 有能量的壯大自己的氣場~ 讓愛真實存在並信任自己~ 主導自己人生設計的路徑! 福生無量🫶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pOzM4BpZl/?igsh=bXhlMXpmZ
Thumbnail
發明者之死,因其創造力的熄滅,而非身體的離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訴說了作者在一段時間的沉靜之後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反思和重新開始的決心。充滿了內省和自我探索的內容。
Thumbnail
關於死亡,我聽過一個浪漫的解釋: 他只是跳出了時間,變成宇宙裡最原始的分子和原子,重新構建成你身邊的其他事物。 以後為你遮風擋雨的大樹是他,為你抵擋嚴寒的毛衣是他,當你疲憊時看到桌上的掛件是他,你散步時迎面吹來的晚風還是他。 他以你親人的身份消失了,他卻散落在四周,無處不在。
Thumbnail
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遺憾嗎? 一眨眼,又過了一年,有些人離開,有些人永遠離世,有些人相見需要跋涉,有些人相見只存在於夢境中。 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代,我們被迫深刻思考著取代和生死。儘管科技進步讓機器能夠執行越來越多的任務,但人類的價值和獨特性依然難以完全被取代。 老去、生病、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科技或許能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