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寶寶回來了!藍皮柴客車內灣線復駛全紀錄

藍寶寶回來了!藍皮柴客車內灣線復駛全紀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過去行駛在臺灣各大支線,透過電影為世界所知的「藍寶寶」DR2100-2400型藍皮柴油客車,終於在今年4月正式於內灣線復駛,投入臺鐵遊輪式列車商業運轉的行列!從各界將他們從廢車場救出算起,這條復駛之路花了整整七年的時間,實在是相當得來不易。

歷經漫長的修復之路,藍寶寶終於在內灣線正式復駛

歷經漫長的修復之路,藍寶寶終於在內灣線正式復駛

藍寶寶的前世今生

藍皮柴油客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在1930年代引進的キハ100、キハ200型中型汽油車,以及キハ300、キハ400型大型汽油車,當時他們藉由能夠單節運轉、輕巧而能在鐵道上高速運轉的特性,擔負都會區的運輸任務。這些車也跟上世界追逐「流線形」的潮流,將車頭設計成圓弧形,不僅模樣相當可愛,還是日本時代少數領先或與內地同步登場的車款。

這些汽油車在戰後由臺鐵局接手之後,一度因為汽油短缺而停用許久,後來才在臺北機廠的努力下修復。當時為了配合政府在1950年發起的「克難運動」,因此獲得「克難號汽油車」的稱號。不過克難號存在的時間不久,隨後便在美援支持下換裝柴油引擎。再加上為了應對多輛連結運轉的需求,1955年開始便以當時熱門的飛快車為藍本,陸續將前端的圓頭改造為方頭,並增加貫通門設計,成為現今我們所見的「藍寶寶」藍皮柴油客車。

透過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等電影的傳播,藍寶寶成為外國人認識臺灣火車的入門款。雖然歷年一連串改造使得日本時代的汽油車特色完全消失,有如希臘哲學家探討的「忒修斯之船」般,不知是否可以稱得上是日本時代的老車,但藍寶寶卻意外承襲了日本戰後キハ20系氣動車,那方正中帶圓潤的外形。明明是臺灣的鐵道風景,卻讓我們這些時常往返臺日兩國的鐵道迷意外感到親切。

方正又帶點圓潤的外形搭配綠樹夾道,彷彿是日本鄉間的鐵道風景(6723次,竹東=榮華)

方正又帶點圓潤的外形搭配綠樹夾道,彷彿是日本鄉間的鐵道風景(6723次,竹東=榮華)

從廢車場駛出來的漫長七年

1990年代,臺鐵引進了DRC1000型支線用柴油客車,正式開啟支線列車空調化的時代。與此同時,老朽的藍寶寶們也步下了歷史的舞台,集中存放在當時的臺東機務分段內。一直放到了2002年臺鐵準備將藍寶寶們全數標售給廢鐵商,鐵道社團紛紛出來呼籲臺鐵留下這些累積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人們記憶的老車,臺鐵才因此從中留下了四輛車。

不過,由於臺鐵遲遲沒有後續的保存計畫與資源,四輛車猶如在廢車場內天葬,一天一天車況越來越差。直到2015年舊臺北機廠被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確定轉型為博物館後,四輛車總算迎來改變的契機。接手舊臺北機廠規劃的文化部為了向社會展現成立鐵道博物館的決心,於是向臺鐵交涉,在2018年將僅存的四輛藍寶寶從臺東救出,一輛一輛地搬進舊臺北機廠等待修復。

雖然當時文化部信誓旦旦地希望能在舊臺北機廠進行車輛修復,卻因規畫團隊內沒有鐵道車輛修護專業,讓藍寶寶的修復工作遲遲沒有進展。2019年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成立後,才積極與臺鐵展開合作,終於在2021年中將四輛車送往藍寶寶們台灣車輛公司(前身是藍寶寶們最後一次更新改造的承辦廠商唐榮鐵工廠),進行以動態運轉為目標的修復。修復樣車DR2303號首先在2023年對外亮相,剩下的三輛車也在隔年5月順利出廠,並依當時與臺鐵的協議,DR2303與DR2203號回歸鐵博,DR2102與DR2404號則回歸臺鐵運用。

回歸內灣線的旅程

回歸臺鐵運用的DR2102與DR2404號經過近一年的試運轉調整,中間甚至一度傳出臺鐵想將兩輛車搬到臺北車站東側以取代原本的靜態保存車,令不少鐵道迷懷疑臺鐵運行文化保存列車的態度。終於在今年四月,臺鐵公告了兩輛藍寶寶要在4月19日及26日正式上線載客的消息,首日車票更是很快地銷售完畢。同一時間,我的高中朋友正好感到大家好久不見,在群組呼朋引伴相約同遊。我便順勢推坑朋友一起來體驗難得的藍寶寶旅程。

這次的藍寶寶郵輪式列車將行程切成6718次(新竹=竹東)、6720次(竹東=內灣)、6721次(內灣=竹東)及6723次(竹東=新竹)等四班車次,每車次每人票價為699元。由於藍寶寶的原始散熱系統效率不佳,臺鐵為了避免引擎過熱,便在新竹到內灣的車次後方加掛R21號柴電機車輔助上山。回程時,R21則到九讚頭待命,由藍寶寶自力開下山。在和朋友會面前,我先在北新竹站拍下藍寶寶掛補機的身影。這一天專車表定在10:22由新竹發車,但如同日常的臺鐵,專車晚了4分鐘才出發。

從新竹出發6718次後方加掛R21輔助後推上山

從新竹出發6718次後方加掛R21輔助後推上山

和朋友在竹中站合流之後,我們依照我的計劃一同搭乘下一班區間車前往內灣逛街,並拍攝上山的藍寶寶。我們兩人上一次和其他人一起來內灣已經是11年前的事情了。除了我之外的朋友都不是鐵道迷,但年輕時大家總是喜歡說走就走,一同遠離臺北到遠方旅行。然而,這次我們提出臨時邀約,其他人卻因工作等事務纏身而無法前來。假日的內灣老街依舊熙來攘往,但感覺時間還是讓一些人事物漸漸改變了。

內灣附近的九芎坪是少數風景幾乎維持在三十多年前樣貌的攝影點(6720次,南河=內灣)

內灣附近的九芎坪是少數風景幾乎維持在三十多年前樣貌的攝影點(6720次,南河=內灣)

搭乘專車的乘客可以持拍照打卡券蓋限定紀念章

搭乘專車的乘客可以持拍照打卡券蓋限定紀念章

午餐過後,我們回到內灣車站搭乘6721次藍寶寶專列前往竹東。上車後,工作人員陸續清點人數並分送「榮華富貴大禮包」,在印有榮華到富貴車票票面的拉鍊袋內,有當日的內灣線一日周遊券、紀念名片式車票與票套、拍照打卡兌換券等贈品。拍照打卡兌換券不但留有空格供乘客蓋限定紀念章,也可以在到站後到駕駛室旁拿手牌與路員圓盤帽合影留念。一路上穿過叢林、河川,明明是和上山時一樣的風景,但外頭的風從開放的窗外流入,坐在一旁的朋友也感到新鮮。儘管我們都沒有經歷過藍寶寶的時代,但或許前輩們當時也和現在的我們一樣享受著開窗吹風,聽著匡噹匡噹的軌道和前身的鳴笛,品味鐵道旅行的趣味吧。

在過去的新聞媒體中鐵道迷總給我一種「達人」感,但實際身在其中之後,陸續有同業者因脫序行為登上新聞版面。就算沒上新聞,為了拍照而長途跋涉,而不像一般人花費太多時間在吃喝行程的瘋狂安排,卻也總是讓我擔心自己會不會給同行的非鐵道迷友人添麻煩。所幸一天行程下來,有逛街、有拍藍寶寶、有搭藍寶寶,最後還去看螢火蟲,同行友人給的回應還蠻正面,讓我稍微鬆了口氣。

整理資料的時候,這才發現搭乘這天距離第一輛DR2404號車從臺東被救出來正好滿七年。七年來儘管一開始不算順利,但經過眾多鐵道文化前輩們的努力,藍寶寶終於再度回到正線上,成為過去與現在鐵道旅行記憶的橋樑。隨著日本的キハ20系氣動車均已退出商業運轉的行列,在臺灣有著類似外型的藍寶寶才正要開始第二車生,想必未來也會有許多日本鐵道迷為了藍寶寶而來到臺灣。期待未來臺鐵和鐵道迷同業能一起集思廣益,讓藍寶寶成為吸引海內外大眾進入鐵道旅行的契機,讓更多人喜愛上鐵道旅行。

期待越來越多人可以來體驗藍寶寶的風景

期待越來越多人可以來體驗藍寶寶的風景


藍寶寶的復駛之路:

【時光土場】邁向新生活之旅?DR2404的正線散步

【時光土場】我們的文化資產值得懂她的人去珍惜

【時光土場】DR2303修復完工初亮相!鐵道博物館迎接首輛可動態運行動力客車

【時光土場】鐵博‧新生:臺灣文博會微開箱圓滿成功

【時光土場】歡迎回家!DR2203號藍寶寶 ft.DR2800型柴聯車入藏鐵道博物館


探訪時間:2025.4.

完稿時間:2025.4.

avatar-img
時光土場
48會員
213內容數
隨著日本進入令和時代,日本國鐵分拆民營化已超過三十年的歲月。這段期間不少國鐵時代的路線與車輛一一退場,成為我這個平成人類未曾參與到的旅行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日本旅行,我希望能在旅途中回味那些逝去的鐵道元素,抓住過去的鐵道風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時光土場 的其他內容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
宜蘭線北段工程通車至猴硐後,終於來到了計畫中最為險峻的三貂嶺。將基隆河與雙溪流域分隔開來的三貂嶺,早從清代便是往返台北與宜蘭的必經之路,但在過去得要花費數小時才能徒步翻越。三貂嶺隧道在工程計畫中接續在猴硐至三貂嶺的第四工區後,再度由大倉組承包下這個宜蘭線上數一數二的大工程。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
宜蘭線北段工程通車至猴硐後,終於來到了計畫中最為險峻的三貂嶺。將基隆河與雙溪流域分隔開來的三貂嶺,早從清代便是往返台北與宜蘭的必經之路,但在過去得要花費數小時才能徒步翻越。三貂嶺隧道在工程計畫中接續在猴硐至三貂嶺的第四工區後,再度由大倉組承包下這個宜蘭線上數一數二的大工程。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