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宜蘭線舊隧道(五)雙溪連續隧道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這次的宜蘭線舊線跡踏查系列將鎖定在因為改線而失去鐵路運輸功能的隧道,尋找這些隧道現今的模樣。

不同於前面文章中的隧道普遍為人所知,雙溪隧道群多藏身在樹林中無人聞問

不同於前面文章中的隧道普遍為人所知,雙溪隧道群多藏身在樹林中無人聞問

宜蘭線最晚開工的隧道群

自從宜蘭線北段於1917年11月正式開工以來,1920年1月27日通車至猴硐;之後又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打通了路線上兩大天險之一的三貂嶺,於1922年9月21日將路線推進至武丹坑(今牡丹)。三貂嶺隧道通車後工程持續推進,1923年10月21日路線延伸至今日的雙溪站,以鐵路串聯基隆與宜蘭可說是指日可待。至於此次要尋找的舊隧道就位於雙溪車站東南側1.5公里的範圍內,依序是第一雙溪隧道、第二雙溪隧道、第三雙溪隧道。

或許大家直覺上會認為在三貂嶺隧道完工後,路線會從雙溪繼續推進到貢寮。不過,工程單位為了節省工程機材與把握工期,三貂嶺隧道完工後隨即將機具投入另一座長大隧道──草嶺隧道的開鑿,雙溪到控子(今福隆)間的路線其實反而比草嶺隧道還晚開工。雙溪控子間於1923年5月開工,並以貢寮為分界,北段由住吉組承包、南段由鹿島組承包,歷經約一年的施工於1924年8月5日竣工,並與草嶺隧道一同於1924年12月1日正式通車。

住吉組的創辦人住吉秀松早年是在鹿島組下從事營造業,1908年他在鹿島組內成立子公司住吉組承攬工程,並在1918年正式在台南自立門戶。住吉組曾經參與的公共建設包括鐵道部廳舍第二期工程、臺北橋、嘉南大圳等。住吉秀松為人急公好義,不但曾不分臺人或日人、贊助百名以上的清寒學生全額學費,還擔任台南公設消防組的負責人十年以上的時間,在台南當地具有極高的聲望。

平易近人的第一、二雙溪隧道

回到由住吉組承包的雙溪貢寮間鐵路,這段工區路線幾乎沿著雙溪河左岸行駛,僅有設置兩座跨越雙溪河的橋梁。不過攤開地圖就能發現雙溪河在河谷中並不是走直線,使得這段鐵路也得配合河流跟著彎來彎去,於是在1980年代因應北迴線通車而進行的路線改善工程為了減少急彎,便將雙溪至貢寮間路線改成先往南穿越新的雙溪隧道,經由高架橋跨河後穿越共和隧道,再次跨河後進入與第三雙溪隧道並行的長潭隧道。由於路線大改向的關係,使得三座隧道都幸運地被保留下來。

為了迴避雙溪車站南側的彎繞路線,現今鐵路(紅線)向南側繞過了三座舊隧道(圖釘點皆為北口位置)(圖片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為了迴避雙溪車站南側的彎繞路線,現今鐵路(紅線)向南側繞過了三座舊隧道(圖釘點皆為北口位置)(圖片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第一雙溪隧道長173.910公尺,緊鄰在今日的雙溪隧道東側,理論上從車站月台或是站外圍籬邊就能看見舊隧道的北口,但現今隧道前已經長滿了植物,不容易遠望。場長曾經試圖從路線東側的土地公廟接近舊隧道北口,可惜植被太過茂盛而難以接近,於是只好將目標轉向隧道南口。第一雙溪隧道南口位於雙溪國小後方的東榮街8巷旁的竹林內(25°02'02.0"N 121°52'02.7"E),穿越竹林即可看見隧道前的路塹以及被紅磚封住洞口的隧道南口。

第一雙溪隧道南口保存完整,外牆為石砌構造

第一雙溪隧道南口保存完整,外牆為石砌構造

第二雙溪隧道長121.405公尺,北口位置位於魚行道路的巷道內(25°01'53.5"N 121°52'18.0"E)。隧道外壁與四腳亭隧道同樣都是由紅磚砌成,前方舊鐵道路線上還留有一座小橋。目前隧道北口除了被封閉外,前方也被當地人架設鐵皮車棚擋住。南口則位在魚行道路通往台鐵雙溪變電站的岔路附近(25°01'48.9"N 121°52'19.2"E),從路邊的小土丘走進去就能抵達洞口前。目前南口的前方雖然有大量積水,但仍可完整觀察紅磚外牆的隧道口。

在披荊斬棘中發現第三雙溪隧道

從第二雙溪隧道往台鐵雙溪變電站的道路就是通往第三雙溪隧道路線,不過前往隧道的路線人跡罕至,以致於我在出發前所能搜尋到的踏查記錄僅有一篇撰寫於七年前的紀錄。第三雙溪隧道位於長潭隧道西側,因此可以想見新、舊路線在變電站附近大致呈現X形交叉。從台鐵雙溪變電站大門南側的小徑出發,遇到第一個穿越鐵路的涵洞後來到現今鐵路的西側,接著沿著左側的圳溝走到長潭隧道北口附近的竹林。從變電站走過來大致可見農人行走過的痕跡,但接下來圳溝開始往南遠離鐵路,因此當看到長潭隧道後必須跨越圳溝來到長潭隧道下方的舊路基。

根據搜尋到的舊踏查記錄,第三雙溪隧道前的舊路基照片看來曾被種植兩排香蕉樹,但這次造訪舊路基早已長滿雜草,路線盡頭還有灌木叢遮蔽視線,無法目視隧道的位置一時讓我心生懷疑而迷航。在嘗試不同方式繞開這條雜草路都失敗後,最後我決定拿著事先買好的鐮刀沿雜草路往長潭隧道下方的水泥擋土牆方向砍去,再沿著擋土牆在灌木叢中砍出前進的路線,終於在樹叢中找到了被紅磚封閉的第三雙溪隧道北口(25°01'37.1"N 121°52'27.0"E)!第三雙溪隧道總長280.730公尺,洞門外牆雖然有水泥補強的痕跡,但依稀看得出來是不同於第二雙溪隧道的石砌構造。從變電站到這裡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但回到變電站卻不用15分鐘,為了找路真的浪費了許多力氣。

接著我騎YouBike前往第三雙溪隧道南口所在的孝思堂附近。從孝思堂公車站沿著巷道往鐵路涵洞方向走去再次來到鐵路西側,前人踏查記錄還特別提醒需要砍路、小心蜘蛛網,當下體力已經快吃不消,還以為砍樹往北口的過程又要再來一次。但幸好當地正在進行台鐵路線改善工程,現今鐵路往長潭隧道南口的路線邊被開闢出一條康莊大道,完全省去砍草前進的功夫。沿著工程用道路走到底,左手邊樹叢明顯可見一座水泥與卵石構成的碉堡,正是過去駐守橋樑隧道的軍事設施遺跡!果然從碉堡旁走進樹林,右前方不遠處就看到快被土石掩沒的第三雙溪隧道南口(25°01'34.3"N 121°52'37.8"E)。

目前三座雙溪隧道都未被指定為法定文化資產,隧道經過數十年的廢棄之後都藏身於樹林中而乏人問津。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夠記錄下三座隧道現在的樣貌,讓他們能被大眾記住,而不至於隨著自然埋沒而消失於歷史之中!


其他宜蘭線舊隧道踏查系列:
尋找宜蘭線舊隧道(一)四腳亭連續隧道
尋找宜蘭線舊隧道(二)瑞芳連續隧道
尋找宜蘭線舊隧道(三)猴硐連續隧道群
尋找宜蘭線舊隧道(四)三貂嶺隧道~新北大秘寶在這裡啦!~


參考資料: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四年報 大正十一年度》,頁60。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五年報 大正十二年度》,頁71。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六年報 大正十三年度》,頁63。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台鐵縱斷全圖》(1940)

李文雄,《磐石勇者: 住吉秀松及其家族的故事: 住吉組追懷錄-明治33年》(2020)

維基百科: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住吉秀松

Taine: 第一雙溪隧道北口、第三雙溪隧道


探訪時間:2022.8.、2024.5.
完稿時間:2024.5.

31會員
117內容數
隨著日本進入令和時代,日本國鐵分拆民營化已超過三十年的歲月。這段期間不少國鐵時代的路線與車輛一一退場,成為我這個平成人類未曾參與到的旅行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日本旅行,我希望能在旅途中回味那些逝去的鐵道元素,抓住過去的鐵道風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