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離開日常的方式;
也是讓自己,遇見不一樣世界的一種冒險。
這一次,我跟團來到越南峴港。陽光燦爛,空氣中帶著熱氣, 新奇的城市脈動下, 也讓我觀察到一些,有趣又微妙的現象。
早餐時光:紅毛丹的啟示
清晨,在飯店享用早餐,
當地工作人員端出一盤新鮮的紅毛丹。
我夾了兩顆,打算回座位慢慢品嚐, 卻突然見到兩位台灣大媽如旋風般衝來, 不到三秒,整盤掃空。

她們邊吃邊看著我,還問:「你怎麼只拿兩顆?」
那一刻,我有些啞然,
不只是對食物的佔有欲, 更是對「為什麼別人可以不一樣」的無法理解。
纜車排隊:插隊者的靜默
搭乘巴拿山纜車時,
後方有幾位年長旅客不斷插隊,
我轉頭,用中文與英語提醒排隊,
他們悶不吭聲,不爭辯,也不退讓,
我心想,也許是哪個國家的遊客吧?
直到休息區,
聽到熟悉的台語口音, 才驚覺——
原來是台灣的某縣市鄉親旅行團。
心中一陣複雜。
原來,熟悉的語言,也可能傳來陌生的行為。
奇特的「身份切換」夫妻
在旅途中,
我多次遇見一對五十多歲的台灣夫妻。
他們遇到日本人,便用韓語打招呼;
遇到越南人,則說「沙瓦迪卡」(泰語)。
起初我納悶,
後來才明白他們的小心思——
當插隊、做不合宜行為時,假裝不是台灣人。
這種自我切換身份的荒謬,
讓我忍不住苦笑。
打破同溫層的旅行
這趟越南行,
遇見的人群, 與過往在歐美、日本旅遊時所見的台灣旅客截然不同。
曾經,我以為台灣人在海外多半溫和禮貌;
這次,我才意識到——
同溫層裡的經驗,不是全部。
真正的旅行,不只是看風景、拍美照,
更是一次次打破原有認知, 看見不同樣貌的人群與自己。
旅行,真正帶回來的是什麼?
走過越南的街巷,
我心裡不斷回響著一個問題:
旅行帶給我們的,究竟是擴張了視野,
還是強化了偏見?
是寬容了世界,還是只想找尋自己的鏡子?
也許,真正的旅行,
不是用腳步去量度世界, 而是用心,去接納與自己不同的可能。

這一次到訪的美山聖地,有著越南小吳歌窟美譽,是我此行最愛景點

晚上一個人出來峴港市區,看看這做出名的龍橋,也是慢跑運動

這次越南旅行認識的當地領隊,大學就讀中文系,所以中文講得不錯
寫於2019.9.9越南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