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到四月是挖白蒿的日子。
還記得小時候,奶奶便帶上我,跨上竹籃子,帶著小鏟子到野外挖白蒿。
白蒿耐旱,喜歡生長在土嶺上或溝壑邊。在其他野草還在土裡睡眼忪惺時,白蒿率先返綠了。青裡透白,一大朵一大朵地長在枯蒿的根部。我用鏟子使勁地鏟白蒿的根部,泥土的芬芳混著青草的清新撲面而來,刻白蒿枝葉便於土裡千絲萬縷的根部斷了聯繫,被我收穫到竹籃中。彼時,陽光溫柔地灑在田野上,天空中不知名的小鳥兒在歡快的繞著我們飛著叫著,遠處小溪邊的柳枝已經抽出了嫩綠的枝芽,空氣中飄著潤潤的草香。在淡淡的暖氣息中,不知不覺竹籃中的白蒿已經挖滿了。
回到家,奶奶把白蒿中的枯枝敗葉細細地挑揀出來,揀好的白蒿放在清水中淘洗幾遍,放到篦子上晾乾,再放到鋁盆中。上面撒上白面、鹽和花椒麵,將白蒿均勻地裹上一層薄薄的面衣,再滴上幾滴香油,攪拌均勻後,連盆端到鍋裡蒸上10分鐘左右,白蒿特有的清香便瀰漫了整個屋子。我則靜靜地圍在鍋灶旁等待著享受美味。
開鍋了!開鍋了!

蒸白蒿
奶奶把蒜沫、辣椒麵、香油、陳醋混和成的料汁倒入蒸熟的白蒿中,攪拌後盛上一大碗,我們便開始大快朵頤了。剛出鍋的白蒿鬆軟、綿香,還有一點淡淡的甘甜。這頓飯,我們常常懷念好幾天。
就這樣,在那個上頓窩窩頭,下頓還是窩窩頭的年代,飯餸也沒有多少花樣,蒸白蒿算是調劑胃口的好菜餚。 ,就這樣度過了那些貧瘠的歲月。
許多年過去了,如今大家餐桌上各種菜餚應有盡有,但每到這個季節,我還常常懷念兒時的蒸白蒿。
奶奶已經過世多年了。前幾年,每到挖白蒿的季節,鄉下的母親便會託人捎來一袋清洗乾淨的白蒿,讓我絆面蒸著吃,學著奶奶昔日的做法。蒸熟後,全家人都爭著吃,吃後大呼過癮,比到飯店吃大餐美味多了。
而今,母親也年逾古稀了,且落下了腿疼的毛病,不方便到野外挖白蒿了。每到這個季節,我和妻子一如既往的回鄉,到野外挖白蒿,一方面白蒿確實好吃,另一方面也有重溫舊時的時光味道。
回家後,吃著香酥綿柔的蒸白蒿,嘴裡滿是兒時的味道,心裡懷念的則是長輩們那濃濃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