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田信長】(燒死)

狩野宗秀繪紙本著色織田信長像(長興寺藏)
1534年生於尾張國那古野城。身為第三子,因母親為正室,被立為繼承人。三歲時獲賜那古野城,成為城主。喜好奇裝異服,腰間掛著葫蘆,在街上邊走邊吃柿子和餅,而被人譏笑為「尾張的傻蛋」。和齋藤道三的女兒鷺山殿(濃姬)結婚後,繼承家督。1560年桶狹間之戰中擊敗今川軍。1568 年擁戴足利義昭上京。之後,陸續消滅淺井、朝倉、武田等敵對勢力」加快推進統一天下的事業。1582年6月,為救援久攻毛利不下的羽柴秀吉,投宿在京都本能寺時,家臣明智光秀率軍叛變。儘管奮力拚戰仍不敵光秀大軍,相傳在寺中放火後自盡,遺體未被發現。
不受母親喜愛,對人格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體力充沛,擁有理想的身體狀態!
即將統一天下卻於本能寺遭遇不測的織田信長,其功績與影響力之大,實難以估量。他自年輕時便描繪出「天下一統」的宏願,在經濟政策等內政方面也稍稍領先於其他戰國武將。然而,這位日後的英傑,在童年時期卻展現出粗野與難以管教的一面。據傳信長在嬰兒時期便咬斷奶媽的乳頭,讓織田家為尋找合適奶媽傷透腦筋。他既不沉穩,也不聽從教導,像是個問題兒童。有人認為這與他自幼受到生母土田御前的冷落有關,未能獲得完整母愛,對人格發展產生影響;也有觀點推測他可能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然而,在戰國時代,孩童缺乏母愛並不罕見,以現代醫學標準診斷當時人未必妥當。儘管原因多元,他性格粗暴、具攻擊性的特質卻是不爭的事實。
信長自幼鍛鍊體能,晨昏皆習騎射,熱衷於捕鹿放鷹等活動,對火槍、弓箭、長槍等武術亦極為執著,甚至擅長游泳。這些習慣讓他維持了強健體魄。他身高約165公分,體重60公斤,肌肉發達、身材勻稱,不飲酒,亦無宿疾紀錄,體能狀況可說極為理想。他偏好味道較重的鄉土料理,對京都風味興趣缺缺,這也許與長年征戰、需大量補充體力與鹽分有關。
合戰的壓力與奪取天下的沉重任務把循環系統折騰得叫苦連天?
信長性格中的殘酷面亦為人所詬病。火燒比叡山與伊勢長島大屠殺,對象涵蓋僧侶、婦孺乃至無辜百姓,手段極其兇殘。甚至對於擅自外出的侍女也毫不留情地全部處死,展現出極端嚴厲與冷酷。
對此,有人將其殘暴行徑歸因於童年養育環境,認為缺乏母愛導致情緒不穩。然而,信長直到中年之後才出現較明顯的殘酷傾向,因此,這樣的解釋未必符合實情。反而,長年征戰與權力壓力,可能對其精神狀態造成嚴重影響。有學者從其言行與筆跡分析,推測他可能患有躁鬱症或精神分裂症。不過,亦有史料指出信長對身分較低者常表現出寬容與仁慈,故若將其全然視為殘暴之人,恐怕也並不公允。
雖然表面健康無虞,也有觀點認為信長可能患有高血壓,其偏好重鹹飲食與急躁性格皆為潛在風險因子。龐大的壓力與激烈的情緒反應,更可能加劇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他雖擅長運動,對相撲、幸若舞、茶道、圍棋及「御狂」這類戰爭遊戲均懷有興趣,有助於紓解壓力,但面對爭奪天下的沉重壓力,身心所受影響仍然不可忽視。
最終,信長於本能寺遭家臣明智光秀謀反身亡。若非死於此政變,他未來仍可能因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或猝死,這種可能性並非毫無可能。歷史沒有如果,但若光秀當時再多一點耐性,信長或許會因病倒下。屆時,忠於信長長子信忠的光秀也許不會起意奪權,歷史的走向可能就全然不同了。
〔死亡證明書〕
檢查結果:信長身上並無明顯外傷,也沒有已知的病史,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平時有攝取過量鹽分的傾向。在政務繁重、壓力極大的情況下,再加上他急躁易怒、衝動的性格,這些因素很可能導致了高血壓的發生。
他是一個個性直率的人,喜怒哀樂皆表現在臉上。從腦部機能來看,有一種可能性是邊緣系統活動較強,相對地新皮質活動較低。也就是說,他的「感性腦」較為主導,而「理性腦」的功能稍弱。然而,他也展現出卓越的理性判斷力與罕見的創造力,推測其腦部的前額葉與左腦應當特別發達。
註:邊緣系統與新皮質皆屬於大腦結構,前者主管情緒,被稱為「感性腦」;後者負責思考與判斷,被稱為「理性腦」。
可能病名:原發性高血壓
(作者推導非燒死時的可能死亡病名)
「心心 關於『感性腦』與『理性腦』夢夢 有找到一些不一樣的看法,分享給大家參考吧!」夢夢說完,如下分享:
關於「感性腦」與「理性腦」的說法,雖然在某些大眾心理學或簡化教育材料中常被使用,但在嚴謹的神經科學研究中,這種分類方式是過度簡化的。以下是更具科學依據的說明:
✅ 什麼是「感性腦」與「理性腦」的說法?
這種觀念通常源於:
- 「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與情緒、記憶和動機有關(如杏仁核、海馬迴等),因此被稱為「感性腦」。
- 「新皮質(neocortex)」,尤其是前額葉皮質:與計畫、理性決策、自我控制等高階認知功能有關,因此被稱為「理性腦」。
問題在哪裡?
- 大腦運作是整體性的,並非哪一部分單獨處理情緒、哪一部分只負責理性。
- 例如:前額葉不只是「理性」的中心,同時也參與情緒調節。
- 情緒與理性常常在大腦中交互運作,不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模組。
- 這種二元劃分容易讓人誤解大腦功能是「對立」或「取代」的關係,實際上是「整合」與「調節」的關係。
- 腦科學領域中並沒有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模型,明確地將大腦分為「感性腦」與「理性腦」,這是為了教學與科普而產生的「比喻式」說法,並不代表完整真實的腦部功能結構。
「原來如此,之前也一直以為是分開的說...」心心 低眉順眼地看著 夢夢 說著。
【豐臣秀吉】(有尿毒症、腳氣病諸說)

狩野光信所繪的豐臣秀吉畫像(高台寺藏)
1537年出生於尾張國中村一個半農半兵之家,幼年父親即去世,遭繼父虐待後離家出走。1554年進入織田家當僕役,改名木下藤吉郎。1561年和寧寧結婚,屢建戰功而備受賞識,1573年成為長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變後討滅明智光秀,在清洲會議上得到支持,掌握實權。1585年就任關白,獲豐臣之姓,改名豐臣秀吉。1590年達成統一天下大業,但晚年因征伐朝鮮挫敗,頓失光彩。雖納有眾多側室,卻遲遲沒有子嗣。56歲時才得一子秀賴,十分溺愛。1598年病故,享年62歲。
從農家子弟到天下霸主:豐臣秀吉的傳奇與死亡之謎
豐臣秀吉,是戰國史上最傳奇的存在之一。從一介農民出身,躍升為統一日本的天下人,被譽為「戰國發跡最快者」。他不僅在戰國武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在整體日本歷史人物的人氣榜上也居高不下。出生於平民家庭,短短數十年間,便達到戰國武將的巔峰,可謂是奇蹟般的人生。
秀吉個性明朗、機智過人,充滿獨特魅力,與他接觸過的人鮮少不被其吸引,甚至有人稱他為「哄騙人的高手」。然而,進入晚年後,情緒起伏劇烈,健康狀況也逐漸惡化。1598年,他剛舉辦完華麗的醍醐賞花會,並於五月端午節當天接見諸大名後,突然貧血發作病倒。全身出現倦怠與無力感,儘管眾多名醫竭力搶救,卻無法使他恢復健康,食慾也日益衰退。最終只能依靠補充水分來勉強維持,身體愈加虛弱。
臨終前,秀吉憂心子嗣秀賴與豐臣家的未來,留下遺書給「五大老」,命其發誓效忠秀賴。不久之後,他陷入昏迷,病危惡化,終於在八月十八日去世,享年六十二,結束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秀吉死因諸說:毒殺、癌症、尿毒症與腳氣病
關於秀吉的死因,歷來眾說紛紜。諸如明國使節毒殺說、胃癌說、尿毒症說、腳氣病說皆有。毒殺說因缺乏具體證據,多不被採信。而胃癌的可能性,從他食慾不振的症狀來看或許成立,但若將其持續腹瀉、昏迷與脈搏異常等症狀一併納入考量,則又難以斷定。況且當時癌症病例並不普遍,亦需列入評估。
相對而言,尿毒症(慢性腎衰竭)說較符合其臨終時的症狀:脈搏異常、腹瀉、昏迷,以及精神錯亂等,皆與尿毒症末期徵狀相符,為最具可能性的說法之一。
此外,腳氣病說則是2009年由腦神經外科醫生若林利光提出的新觀點。腳氣病,又稱「江戶病」,與白米過度食用有關。雖然秀吉年輕時偏愛營養豐富的麥飯,看似與此病無緣,但隨著地位上升,飲食趨於奢華,罹病機率自然增加。腳氣病常見症狀包括失禁、行走困難與精神錯亂,與秀吉晚年的情況高度吻合,因而成為值得關注的說法。
儘管無法確定真正死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秀吉的身心狀態在臨終前已達極限。精神錯亂與昏迷反覆出現,死亡過程起伏波動,與他一生跌宕起伏、充滿戲劇性的個性不謀而合,彷彿是一種「秀吉式」應有的結局。
「什麼是腳氣病啊?」夢夢 不解地提問道。「我查到的資料如下『備註』給大家了解。」心心 接著將資料給記錄了下來。
註:腳氣病與維生素 B1 是什麼?
維生素 B1(Vitamin B1),也被稱為硫胺素(Thiamine),是八種必需的B群維生素之一,在全身肩負許多重要功能。幾乎所有細胞都會使用它,並有助於將食物轉化為能量。 由於人體無法自行生產維生素B1,因此必須透過食用各種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如肉類、堅果或全穀物來攝取。否則可能會導致硫胺素缺乏症(Thiamine Deficiency),也就是腳氣病(Beriberi)。
外貌不佳卻稱霸天下:權力背後的陰影
據史載,秀吉身材矮小,長相醜陋,甚至右手有多出的一根大拇指(多指症)。儘管外形不佳,自從迎娶寧寧後,便一路飛黃騰達。在與淺井、朝倉的戰事中屢建奇功,成為近江國長濱城主,展現出卓越的攻城能力。信長於本能寺之變中身亡後,秀吉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自中國大返(史稱:中國大返還)奔赴山崎,擊敗明智光秀,成為信長事業的繼承者。
他憑藉靈活手腕,從朝廷獲封為關白,不久便平定九州、征服北條,完成天下統一。然而,隨著得力助手秀長去世,豐臣家內部逐漸出現裂痕。兩度出兵朝鮮皆以失敗告終;秀賴出生後,秀吉逼迫原定繼承人秀次自盡,連同其妻妾與子女共39人也一併處死,手段極為殘忍。
與此同時,家臣間矛盾升高,未出征朝鮮的德川家康等人則得以養精蓄銳,勢力迅速壯大,這些後續動盪最終成為動搖豐臣政權根基的遠因。而此時的秀吉,健康也日益惡化。
麥飯與健康:率真的一面
秀吉個性直率,從不在意自身健康。掌握權力後,雖熱愛美食,但年輕時對麥飯情有獨鍾,甚至曾說過:「吃過許多昂貴奢侈的食物,還是貧窮時的麥飯最可口。」富含纖維與鈣質的麥飯,也許正是他早年保持健康的關鍵所在。
健康度檢查:
年輕時喜好麥飯,過著簡樸的生活,但掌握權力後,飲食始終奢華。不注重健康,人生都在合戰和政治鬥爭中度過,疲勞因而累積,要排解壓力就淨找女人尋歡。部分記載説 「側室有三百人」,不過正式的側室只有十幾位,應該是加上侍女之類有曖昧關係的人數。由於淫樂過度,劇烈消耗體力,還可能對腦部造成不良影響,晚年就曾出現疑似失智的言行。
註:秀吉身高約140~150公分,個子瘦弱。
〔死亡證明書〕
檢查結果:患有右手多指症。40歲後半期出現眼疾、咳嗽、手腳神經病等病史。可能有前列腺肥大症及奢侈飲食造成的腳氣病。臥病在床後食欲減退,腹瀉症狀持續,脈搏不正常,兩度昏迷後過世。
可能病名:尿毒症或腳氣病
心心 重新整理了書中的文字內容,同時補充一些額外的發現與知識點進行分享,希望自己再吸收知識之餘,還能夠進一步地更新較新的資訊。
期許閱讀之後仍不忘獨立思考與思辯的能力,多方取證涉略一下,畢竟,心心 並非醫學專業的人才,不懂還是要多查證、多問了。
寶貝們,別擔心這一本圖書介紹還沒有結束喔,雖然真的很花費製作的時間。可是 心心 就是喜歡寫作與分享嘛!( 笑得很開心(。◕∀◕。) )
敬請稍後下一集,揪咪💛🧡❤️💕💕


心18❤️
「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總館館址:106210 臺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 (電子地圖)
電話:(02)2755-2823(聯絡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