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為什麼你要搞懂 NPI?
無論你是產品經理還是工程師,只要在科技業或製造業工作,早晚都會遇到一個重要的詞:NPI(New Product Introduction,新產品導入流程)。 一支手機從產品規格定案、PCB 打樣、模具建立,到組裝、測試驗證,最後進入量產出貨,這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從 0 到 1 的過程,就是所謂的 NPI。
在產品還沒問世之前,PM就已經進場參與數百次會議、對接十幾個部門,只為確保「東西能做出來」、「能測得過」、「能出得去」。
那麼問題來了:- NPI 到底包含哪些階段?
- 不同部門(RD、製造、QA、PM)在這中間扮演什麼角色?
- 作為一名 PM,我該參與哪裡?該扛哪些責任?
這篇文章將從實務出發,帶你理解 NPI 的流程、重要驗證關卡(SR / ER / PR),以及不同角色(PM、RD、工程師、QA 等)在其中的任務。
二、NPI 是什麼?產品從「設計」到「量產」的關鍵流程
NPI 定義: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NPI即「新產品導入流程」。它是產品開發中負責 將設計轉化為可製造產品 的系統性流程
它的任務,就是把一個「開發完成的設計」,轉化為「能夠穩定生產並如期出貨的產品」。
我認為NPI 涵蓋以下三大階段:
- 設計與需求確認階段:功能規格收斂、BOM 完整性、設計輸出
- 生產導入與排程階段(SR → ER → PR):安排排程與驗證節點,跨部門執行打樣、測試
- 量產與出貨階段(MP):工廠導入、產品出貨
這三段流程看似分開,其實是一條連貫的排程邏輯線,是 NPI 是否順利的指標。
NPI 的核心目標只有一句話:讓產品能夠「如期、如質、如預算」地穩定量產。
三、NPI 流程圖與階段說明|從 SMT 到 MP 一次搞懂產品導入
每個 NPI 專案的實際流程不盡相同,但大致會經過以下六個主要階段,從第一塊樣品開始,到最終大量生產出貨為止。
NPI 六階段流程概覽(含業界常用名詞)

NPI 六階段流程概覽 (注意:各廠商的專有名詞可能不同)
每一個階段都像是產品的「驗證關卡」,只要沒過,專案就得暫停或重排。這也是為什麼PM 要隨時監控進度與風險、協調各部門落實時間點與資源配置。
對照整理(注意:各廠商的專有名詞可能不同):
- SR ≈ EVT:工程驗證,重點在於「能不能動?」
- ER ≈ DVT:設計驗證,重點在於「結構與設計穩不穩?」
- PR ≈ PVT:生產驗證,重點在於「產線能不能穩定跑動?」
四、在 NPI 流程中,PM 到底在做什麼?
在產品開發初期, PM 到底負責什麼?又在哪些時間點出場?
從 NPI 的角度來看,專案 PM 是這條產品導入計劃的總指揮與風險守門人。
他的工作不是寫 code,也不是畫設計圖,而是確保這整條導入流程能準時、穩定、合理地推進。
📌 你可以把他想像成開發 RD 與工廠之間的橋梁與潤滑劑,關注三件事:
時程、品質、成本
PM 不做設計,但對每個設計決策都要清楚其影響
- Camera 換了?那測試規格要重做、時間可能 delay
- 模具沒調整?那可能會導致 ME 結構卡住
- 料沒到廠?不只是倉管的事, PM也要重排時程與出貨點
所以:
「PM 的工作不是把事情做完,是確保所有部門都能做完自己的事。」
五、參與 NPI 的實戰經驗分享|樣品良率過低,怎麼救進度?
我參與的 NPI 專案,是一支高階行動裝置的導入。
在 SR 階段,我們從工廠回來的樣品良率極低,電路板(PCB)出現大量瑕疵。原本規劃將這批樣品分配給相機、RF、天線、EE 等團隊做功能測試,但實際可用的良品數量遠低於需求,導致驗證流程全面卡關、排程延誤風險上升。
作為 PM,我們的任務不是責怪出錯,而是在樣品數量不足的前提下,協調多部門共享樣品資源、緊急調度測試順序,確保驗證進度不全面停擺。 於是,我們盤點了優先測試部門的需求差異,並做了三個具體行動:
- 跨部門樣品共用調度
透過需求比對,我們發現相機團隊與 RF 團隊在 PCB 上測試的區域不重疊。於是我們協議:
- 排定樣品時段共用
- 設定硬體不可變動規則
- 確保雙方測試邏輯不互相干擾
2. 焊接替代策略
EE 團隊希望比較 A/B 版 IC 與電阻的差異,但部分板子已經無法支援完整 AB 測試。我們調整方式為:
- 改採「更換式測試」:每次測試後請工程師焊接更換料件
- 同一塊板子可用於多輪測試,避免樣品損耗再擴大
3. 借用軟體部門樣品資源
雖然軟體部門也在開發系統,但他們的測試不涉及硬體模組。經協調後,我們暫時借用軟體側的 PCB 樣品供給硬體部門加速測試流程。
透過這次緊急調度與協調,我們:
- 所有主要功能測試如期啟動,驗證流程未中斷
- 失去約3成的樣品,但善用共用樣品策略與焊接替代方式,有效延長有限樣品的使用效率與壽命
- 避免重打樣時程延誤與成本,整體壓力降低
這次經驗也讓我更加明白:
『在 NPI 裡,PM 的價值不只是在於發現問題,而在於「資源有限下的最大化調度與判斷」』。
六、結語|給每一位剛開始接觸 NPI 的你
對剛進職場的工程師或 PM 而言,NPI 流程一開始看起來可能像是一張張爆炸的時程表、一封封不斷堆疊的信件,以及永遠開不完的跨部門會議。
但當你慢慢理解這套流程的邏輯,就會發現這不是形式主義,而是一場讓「構想變成實體」的協作。
從 Excel、流程圖、驗證報告,到各種 checklist,每一項都在為讓產品準時、準質、準成本地站上生產線,然後走向市場做準備。
如果你正在搜尋:
- 「NPI 是什麼?」
- 「NPI 流程有哪些階段?」
- 「PM 在NPI扮演什麼角色?」
那麼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助你在最短的時間內,補上這條導入流程的關鍵知識與實戰感。
下一篇,我將解析 NPI 裡最核心的三道打樣關卡:SR、ER、PR 分別是什麼?
後記|這篇文章的誕生,感謝網路前輩
當年剛進電子製造業時,我對 NPI等術語幾乎一無所知。那段日子,工作上每天追著進度跑,晚上下班後就是靠網路自學。
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一篇文章,就是來自「電子製造,工作狂人(ResearchMFG)」網站的大哥所寫的各種文章,如這篇:
今天有機會寫下這篇文章,回頭整理自己的理解與實戰經驗,也想把這份啟蒙的感謝留下來。如果你也是正在學習 NPI 的人,我真心推薦去看看這篇原文,它值得你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