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本文後續收錄於「極光」現含超100篇系列專文(連結點我)。
我不是心理師,也不是學者。
我只是,一個很早就知道自己有逃避型依戀的人。
那些年,很多人說我冷淡、不親近、不愛說心裡話。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冷淡,不是因為不在乎,而是因為,一靠近,我就害怕。
怕被拒絕,怕失控,怕依賴變成傷口。
這些情緒,不是理智能解釋的。即使理論我能背得滾瓜爛熟,情緒來的時候,還是會退縮,還是會逃。
所以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研究、理解、修正、練習。不是為了變成「安全型」來討好誰(那是後話,但我現在是焦慮型......),而是因為,我想讓自己,終於能夠穩穩地去愛,穩穩地被愛。
這個系列,不是心理課,不是勵志故事。它是逃避型依戀的真實拆解。是我走過痛苦、混亂、失敗之後,整理出來的一條「自救之路」。
逃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
很多人聽過,但了解的其實很少。
從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到今天,我們知道,依戀的形式會影響一個人的親密關係、人際互動,甚至工作和自我價值感。逃避型的行為,表面看起來是理性、獨立、不需要依賴。但事實上,這是一種防衛。
我們不是不渴望親密,而是害怕親密帶來的風險。
因為早年的經驗告訴我們:靠近=失控,表達需求=被忽視或懲罰,依賴=軟弱,脆弱=危險。
所以我們學會:「有什麼事,自己扛就好。」「想哭的時候,不如裝沒事。」「別讓別人看穿你的需要。」
這樣的思維,長成行為,行為久了,就變成了人格的一部分。
《迴避型的寂寞》系列,
就是我想帶著同樣痛過、逃過、撐過的人,一起去理解,這些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又怎麼慢慢學會改變。
這不是理論重述,而是行為辨識、情感理解,還有,怎麼修復。
目前「極光計畫|迴避型人格系列」已經累積14篇,記錄著從逃避、到焦慮、到覺察、到修復的過程。而《迴避型的寂寞》將會更深入,不只是知道,而是做到。
本系列的七個篇章:
第一章|「新人種」的誕生:我們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剖析依戀的形成機制、逃避型依戀的核心特徵,並討論遺傳與生物學影響。
第二章|沒人教我們怎麼依賴:家庭養育的影響
探討家庭養育模式如何塑造逃避型行為,並帶入典型故事與自我檢測。
第三章|社會教會我們:「孤立才安全」
分析資訊化社會、去依戀化趨勢如何進一步強化逃避型行為。
第四章|愛情裡的拉扯:越親近越想逃
深入親密關係中逃避型的心理機制,並解析「焦避共舞」的悲劇循環。
第五章|工作,是最完美的避風港?
檢視逃避型如何以工作為情緒防衛手段,以及過度獨立的心理代價。
第六章|認識,才能修復:逃避的行為與思考誤區
拆解逃避型常見的合理化思維,提供具體的認知與行為修正策略。
第七章|不再孤獨的寂寞:修復依戀的練習
提出修復依戀的具體練習方法,幫助建立健康的安全堡壘與依戀模式。
冷漠,從來不是我們的性格,只是我們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
如果你願意,這次,我們一起,把這種保護,慢慢轉變成真正的安全。
這是我們的修復之路。
《迴避型的寂寞》將於每週六晚上更新。
如果你不想再一個人面對這些困惑,
可以固定回來看看,
或把這系列收藏,當成你需要時能靠近的安全堡壘。
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