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的寂寞》序章|他們說我是冷淡的,但其實我只是怕靠近

《迴避型的寂寞》序章|他們說我是冷淡的,但其實我只是怕靠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本文後續收錄於「極光」現含超100篇系列專文(連結點我)。


我不是心理師,也不是學者。

我只是,一個很早就知道自己有逃避型依戀的人。

那些年,很多人說我冷淡、不親近、不愛說心裡話。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冷淡,不是因為不在乎,而是因為,一靠近,我就害怕。

怕被拒絕,怕失控,怕依賴變成傷口。

這些情緒,不是理智能解釋的。即使理論我能背得滾瓜爛熟,情緒來的時候,還是會退縮,還是會逃。


所以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研究、理解、修正、練習。不是為了變成「安全型」來討好誰(那是後話,但我現在是焦慮型......),而是因為,我想讓自己,終於能夠穩穩地去愛,穩穩地被愛。


這個系列,不是心理課,不是勵志故事。它是逃避型依戀的真實拆解。是我走過痛苦、混亂、失敗之後,整理出來的一條「自救之路」。


逃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

很多人聽過,但了解的其實很少。


從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到今天,我們知道,依戀的形式會影響一個人的親密關係、人際互動,甚至工作和自我價值感。逃避型的行為,表面看起來是理性、獨立、不需要依賴。但事實上,這是一種防衛。


我們不是不渴望親密,而是害怕親密帶來的風險。


因為早年的經驗告訴我們:靠近=失控,表達需求=被忽視或懲罰,依賴=軟弱,脆弱=危險。

所以我們學會:「有什麼事,自己扛就好。」「想哭的時候,不如裝沒事。」「別讓別人看穿你的需要。」

這樣的思維,長成行為,行為久了,就變成了人格的一部分。


《迴避型的寂寞》系列

就是我想帶著同樣痛過、逃過、撐過的人,一起去理解,這些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又怎麼慢慢學會改變。


這不是理論重述,而是行為辨識、情感理解,還有,怎麼修復。


目前「極光計畫|迴避型人格系列」已經累積14篇,記錄著從逃避、到焦慮、到覺察、到修復的過程。而《迴避型的寂寞》將會更深入,不只是知道,而是做到。


本系列的七個篇章:

第一章|「新人種」的誕生:我們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剖析依戀的形成機制、逃避型依戀的核心特徵,並討論遺傳與生物學影響。

第二章|沒人教我們怎麼依賴:家庭養育的影響

探討家庭養育模式如何塑造逃避型行為,並帶入典型故事與自我檢測。

第三章|社會教會我們:「孤立才安全」

分析資訊化社會、去依戀化趨勢如何進一步強化逃避型行為。

第四章|愛情裡的拉扯:越親近越想逃

深入親密關係中逃避型的心理機制,並解析「焦避共舞」的悲劇循環。

第五章|工作,是最完美的避風港?

檢視逃避型如何以工作為情緒防衛手段,以及過度獨立的心理代價。

第六章|認識,才能修復:逃避的行為與思考誤區

拆解逃避型常見的合理化思維,提供具體的認知與行為修正策略。

第七章|不再孤獨的寂寞:修復依戀的練習

提出修復依戀的具體練習方法,幫助建立健康的安全堡壘與依戀模式。


冷漠,從來不是我們的性格,只是我們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

如果你願意,這次,我們一起,把這種保護,慢慢轉變成真正的安全。

這是我們的修復之路。



《迴避型的寂寞》將於每週六晚上更新。

如果你不想再一個人面對這些困惑,

可以固定回來看看,

或把這系列收藏,當成你需要時能靠近的安全堡壘。


我們下篇文章見。

avatar-img
‹思›語室
375會員
551內容數
脆上累積超過 「1億」次閱讀、300萬次互動,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共鳴與思考。從軍旅生涯到全職創作,我書寫職場、愛情、人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實的觀察與體悟。如果你也在尋找深度內容,文章訂閱制已開放,更多長文與解析,寫給願意思考的你。尊重創作,嚴禁未註明出處之轉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思›語室 的其他內容
給那些從不討愛,卻一直渴望被愛的人。你不是太敏感,也不是太脆弱。你只是努力學會不再逃,卻還在學習怎麼穩穩接住自己。願這一篇,讓你知道:愛,不必靠壓抑,也不必靠索求,你本來就值得被好好愛著——完整的你,全然的你。
曾經,我害怕靠近,以為「不投入就不會受傷」;我習慣退縮,認為愛是一場消耗。但後來我才明白,真正的親密,不是無法逃脫,而是即使可以離開,卻仍然選擇留下。 這篇文章,獻給曾經害怕愛、害怕被愛,卻仍渴望愛的人——願我們都能學會如何安心地待在愛裡。
給那些從不討愛,卻一直渴望被愛的人。你不是太敏感,也不是太脆弱。你只是努力學會不再逃,卻還在學習怎麼穩穩接住自己。願這一篇,讓你知道:愛,不必靠壓抑,也不必靠索求,你本來就值得被好好愛著——完整的你,全然的你。
曾經,我害怕靠近,以為「不投入就不會受傷」;我習慣退縮,認為愛是一場消耗。但後來我才明白,真正的親密,不是無法逃脫,而是即使可以離開,卻仍然選擇留下。 這篇文章,獻給曾經害怕愛、害怕被愛,卻仍渴望愛的人——願我們都能學會如何安心地待在愛裡。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