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司成立了近半年,一切同時都好忙又好閒,終於記起來這個久未撰寫的部落格。這條創業的路上也不知不覺持續了快兩年,在此期間參加大大小小的相關主題比賽與發表,也有了許多接觸廠商及未來潛在客戶的經驗,雖然常覺得身心俱疲,但確實可能體驗了一般人少有的路程。這一路走來,我還沒在創業的路途中成功,也沒在團隊管理上有學術上的專研,大多都是碰到再解決,這兩年也與各團隊經歷過一連串有趣與鳥事,希望可以在此跟各位分享至今為止的體悟與心得,跟大家一起共同成長
創業的現實不是「錢夠就做」,而是「怎麼花錢才不會死得太快」。
當你寫下一份財務規劃報告,不只是給投資人看的工具,更是一面照妖鏡,能揭示你對創業節奏的掌握程度。上一篇我們拆解了A階段、B階段的基本開支結構,這一篇我們進一步討論兩個關鍵問題:當資金有限,先花哪裡、後花哪裡?
萬一遇到業績低谷、資金斷水,該怎麼提前設計「活命預算」?
一、先搞懂「資金運用順序」:
錢不是花在最想做的事,而是最不能不做的事
創業資金的錯誤用法,往往來自「熱血優先順序」,而不是「生存優先順序」。以下是一個建議的花費優先邏輯:
🔺 第一層:維生支出
- 基本人事(創辦人與核心夥伴的生活支撐)
- 公司註冊/會計/記帳
- 最低營運需求(辦公地、雲端服務、開發伺服器)
👉 沒有這些支出,公司多半會在半年內隨著熱情消失。
🔺 第二層:產品成形與交付
- 程式開發與測試
- 使用者端設計
- 初期伺服器與維運資源
👉 這是讓你能兌現「商業模型」承諾的基礎。
🔺 第三層:市場驗證與成長測試
- 廣告投放、SEO、EDM
- 客戶拜訪交通費、參展費
- 簡易 CRM 或行銷追蹤工具
👉 這是公司從“產品完成”進入“獲利可能”的第一步。
🔺 第四層:品牌與文化建立
- 官網、品牌識別、員工培訓
- 內部制度優化、團隊福利
👉 有餘裕再做的事,但做得好會讓成長更穩定。
提醒:報告書不應只有一份大預算表,而應分層說明錢為何這樣分配,若砍一半資金你會先保留哪幾項支出?這才是投資人關心的事。
二、設計「風險彈性」:不是怕風險,而是你要先設好應對公式
很多創業者的預算表寫得像是景氣榮景時期的劇本,卻沒有替自己寫遇冷時的生存腳本。以下是財務規劃報告中應該加入的「風險對應預算設計」:
1.業績遞延機制:出現收入落後情況怎麼辦?
- 預備金比例建議:設定至少 2~3 個月的核心開支預備金(含薪資與必要雲端工具)
- 若為服務型 SaaS,可考慮營收回收週期拉長的情境試算(如客戶付款日延後30天)
2. 彈性降載清單:哪些支出可以立即縮減?
- 行銷廣告預算(階段性投放)
- 非核心訂閱工具(如設計工具、外部 API)
- 顧問費或臨時聘僱費
建議報告中列出一份「降載策略表」,讓審查者知道你已經提前預想過 worst case 的操作流程,而不是當問題發生時才四處救火。
三、財務報告別只寫數字,而要呈現你對公司「節奏」的理解
在我創業路途中遇到的創業團隊中,有發現一個關鍵共通點是成功與否的分水嶺:
優秀的創業者不是「怎麼找錢」,而是「什麼時候用錢」。
這就是財務規劃的真正意義,不只是讓你知道「缺多少錢」,而是清楚知道「每一筆錢是為了什麼階段、什麼策略、什麼風險」。這樣的財務報告,才不是報給投資人看的應付作業,而是你自己的導航圖。
最後
報告中的預算結構,說明的是你對未來的掌控程度
創業初期的財務規劃報告,或許不是要精準到每一元都能對帳,但你必須能對外說清楚:
- 哪些錢是用來讓公司活下來?
- 哪些錢是用來撐過冷啟動期?
- 如果真的募不到錢,公司是否還能撐三個月?怎麼撐?
這樣的規劃,才真正體現你不是只是個理想家,而是一位能把理想變現的經營者。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實用,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目前在哪一階段遇到最多預算壓力?下一篇,我會討論產品定價與成本回收週期,幫你用財務角度來「拆解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