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畫性汰舊」(Planned Obsolescence) 是一種由企業主動設計產品壽命的策略,目的在於讓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後「被迫」淘汰舊產品、購買新產品,從而持續刺激消費、維持利潤。 這是一種廣泛存在卻又往往被掩蓋的商業模式。
定義與類型
計畫性汰舊 指企業刻意讓產品「不夠耐用」、「無法升級」、「時尚過時」,使產品提早報廢。 常見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 功能性汰舊
- 產品的零件或軟體被設計成「會壞」、難以修復。
- 例如:印表機計數晶片在一定張數後自動停用。
- 心理性汰舊
- 雖然產品功能完好,但消費者被廣告或潮流導向認為「舊了、不酷了」。
- 例如:每年推出新款手機並搭配行銷話術。
- 技術性汰舊
- 新產品無法相容舊零件、舊系統;舊產品不再支援更新。
- 例如:手機系統停止更新導致App無法使用。
- 配件不相容汰舊
- 如蘋果歷代改變接頭規格(30-pin、Lightning、USB-C),舊配件報廢。
歷史經典案例:Phoebus 卡特爾與燈泡壽命
- 1924年,飛利浦、通用電氣、歐司朗等組成「Phoebus 卡特爾」;
- 共謀將燈泡壽命限制在 1000 小時;
- 長壽燈泡技術早已存在,但被下令禁止生產;
- 此舉目的:確保燈泡銷量穩定。
這是歷史上最早且有文獻證據的計畫性汰舊行為。
當代現象:我們每天都在「被迫升級」

影響:誰得利、誰受害?
資本得利
- 不斷販售新商品;
- 維修市場控制在自己手上;
- 操控「升級即進步」的文化話術。
消費者與地球受害
- 經濟負擔加重;
- 環境污染與電子廢棄物增加;
- 技術實質進步被拖延。
經濟增長的機器:為何要「汰舊換新」?
資本主義社會是以不斷增長的消費與產出為核心動力的:
- 如果產品太耐用,市場飽和後,工廠將關門、就業會萎縮;
- 若大家只買一次產品終身使用,企業將無法生存;
- 所以,計畫性汰舊雖違反效率與環保,但符合「經濟成長」的需要。
換句話說:
讓產品壞掉,可以創造更多買賣、製造、運輸與維修的「工作機會」與「GDP貢獻」。
資本流動與就業的連鎖結構

這套邏輯維繫了全球幾十億人的生計與國家稅收,是一種以「浪費」為代價維持繁榮的模式。
人類文明的「成長陷阱」
當今社會的經濟模型,幾乎建立在一種「必須成長」的邏輯上:
- GDP 要年年成長;
- 消費者要年年買新東西;
- 公司要年年交出成績、分紅給股東。
這種模型好比是一列無法停下來的火車,開得越快,所需資源就越多,但也越不穩定。如果停下來,就會出現:
- 經濟衰退;
- 股市崩盤;
- 大規模失業。
換句話說:
我們不是真的「需要」那些新產品,而是我們的系統「需要我們去買」那些新產品,來維持整個結構不垮。
系統性矛盾:人類「進步」建立在毀壞與浪費之上?
這裡的矛盾就出現了:
- 從環境角度看:
- 資源浪費、污染加劇,電子垃圾難處理;
- 地球的承載力無法再支持這種高強度的「汰舊型成長」。
- 從社會公平看:
- 窮人買不起頻繁汰換的產品;
- 創造出的是「表面繁榮」,實則貧富差距拉大。
- 從技術創新看:
- 真正耐用、高效、改變模式的技術(如永續能源、自維修系統)反而被壓抑;
- 創新變成是為了消費設計的,而不是為了進步本身。
核心問題:人類要怎樣定義「進步」?
如果進步只被定義為:
- 更快的處理器、
- 更大的螢幕、
- 更換得更頻繁,
那麼我們就會不斷走進資源枯竭、氣候危機、失業不穩的死胡同。
但如果我們開始定義進步為:
- 社會穩定、
- 地球永續、
- 科技服務生活而非主宰生活,
那麼「反汰舊」、「耐用產品」、「低成長但高福祉」的未來,將會成為可能。
可能的出路:如何打破「製造壞掉」的繁榮模式?
- 發展「可持續經濟」:例如循環經濟(產品可回收、模組化維修);
- 建立「服務取代擁有」模式:如「共享經濟」或「以租代買」;
- 推動政策改革與企業責任制:鼓勵耐用產品設計,課以「汰舊稅」;
- 重構「價值觀」:從炫耀性消費轉向耐用、簡樸與功能為本。
結語:人類其實知道這是錯的,只是不知道怎麼停下來
計畫性汰舊是一種文明的「自我矛盾」:我們明知它不合理,卻又靠它維持秩序與生活。真正的難題不是發明更耐用的技術,而是創造一種不需要浪費也能繁榮的社會。
計畫性汰舊,不只是經濟手段,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
只要人類願意正視這種成長邏輯的代價,並共同重新設計我們的制度與生活方式,那麼:
- 真相就不會再被資本壓制
- 技術創新不必再為「市場」讓步
- 經濟繁榮不必建築在浪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