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實在是太火紅
近年來,AI實在是太火紅了,幾乎成為每個創作者、設計師甚至日常工作者都不得不面對的話題。之所以決定談這個題目,並不是因為它流行,而是因為我在實際應用AI的過程中,體會到一些深刻的經驗,也因此希望將這些心得分享給大家。AI並不是什麼奇蹟,但它確實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得不」接受並學會使用的產物。

回顧:從色鉛筆到電腦設計
我記得早年在設計公司工作時,幾乎所有的同事都使用高價的色鉛筆——那一盒上萬元的色鉛筆,精準地一筆一畫,才能完成一張精美設計圖。當時,我們平均一週只能完成一張作品,因為公司對設計的要求非常高:作品必須夠美、夠驚豔,才能轉化成實體產品。
那時候我們有超過20位設計師,每位都有自己習慣的筆、水彩與工具。我們的參考圖書館堆滿了上萬本書籍,每年出國甚至會特地帶回最新的設計書籍,那是我們的寶庫。直到有一天,一位年輕同事帶著他的蘋果電腦出現在公司。他開始用電腦畫圖。當時的電腦還不算輕便,但相較於桌面上百支色鉛筆與工具,確實清爽許多。雖然一開始我們覺得這種做法不夠「專業」,甚至懷疑他的能力,但我們也開始注意到:他可以在不滿意時快速修改,不用整張圖重畫。這個「可修改性」成為了設計流程中的突破點。
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使用電腦繪圖。最終,公司為每位設計師配備電腦,整個轉變過程花了將近十年。然而一旦過了那個門檻,沒有人再想回去用純手工畫圖。這不是否定傳統藝術,而是科技讓創作流程變得更靈活。
現在:AI與創作的關係
AI的興起其實與當年的Photoshop與數位繪圖的革命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它進步得太快了。幾分鐘內,它可以產出一篇文章、一段影像、一幅圖畫,還可以不斷修改直到你滿意為止。這一切,取決於你如何「指揮」它,也就是所謂的提示詞(prompt)。
比方說,我可以請AI幫我生成一篇250字的兒童睡前故事。它不但可以完成,還能依我設定的主題自由延伸。這讓許多家長能輕鬆地為孩子講故事,也讓寫作者多了一個得力助手。
那是否意味著文字工作者會被取代?其實不會。AI就像當年的Photoshop,是輔助你創作的工具,而不是創作者本身。真正讓作品動人心弦的,仍是人的想像與結構能力。
自己的例子:寫武俠小說與AI的配合
我目前正在寫一本武俠小說,想像自己是金庸、古龍當年構思江湖世界的樣子。他們靠的是長時間的沉澱與想像力,而我雖然有AI,但仍然必須先架構世界觀、角色、情節、矛盾與衝突。
AI幫助我的是加速流程。例如,我輸入角色與場景設定,它就可以幫我生成一段對話、一場打鬥、一個神秘的過去。但要讓整部小說成為一個完整、有邏輯、有情感張力的作品,還是得靠我自己去調整、串聯。
如果只是依賴AI拼湊內容,小說很容易變成一堆沒有邏輯的碎片。那樣的作品不會有人願意讀。所以AI雖然強大,但最終決定作品品質的,還是人——也就是我們自己。
AI不是萬能,但能放大你的能力
有一次,我設定了一個情節:兩名練劍人因為受困雪山,在極寒中取暖而產生了親密關係,結果AI卻回覆無法生成這樣的劇情。它被設計成不能違反某些道德規範。但對我來說,那一幕正是整個故事後續情仇糾葛的起點。如果這段劇情無法生成,我只能手動寫,然後再繼續使用AI幫我發展後續情節。
這也再次印證了:AI只能是工具,它不會替你做出決定,也無法取代你的價值判斷。它像是一支水彩筆,如何描繪、如何構圖,仍然是你說了算。
你要如何與AI合作?
AI的應用,終究是來自人類需求的延伸。它可以讓我們創作得更快、更廣,但也會拉高讀者對品質的期待。要讓自己的創作有價值,就得像使用任何一項工具一樣:練習、理解、靈活運用。
未來會有更多AI工具誕生,更多領域被它滲透。重點不是你會不會被取代,而是你是否願意學會使用它、駕馭它,讓它成為你的創作夥伴。
這正是「AI再創作」的本質——不是取代你,而是放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