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餐飲評鑑大行其道以後,餐廳的爭奇鬥艷無所不用其極,伴隨部份所謂飲膳達人獨尊原味健康料理,尤其是手機拍攝美食上傳社群成為上自貴婦下至小資以小確幸證明自我生命狀態的風氣下,造成此間餐廳以「鬥食材、拼擺盤」展示食界火力。
資深美食記者陳靜宜這篇報導,與其說是提倡所謂環保飲食,我認為:不如說是回歸日常、人性、合理的飲食文化。記得小時候菜市場沒那麽多舶來的山珍海味,攤位可都是當季生鮮。因此,主中饋者不能不絞盡腦汁精進廚藝來處理可能經常重複的食材。但也因此,我們潛移默化也多少打下了品鑑飲食的基礎能力。嫌貨才是買貨人或不盡然,但我深信:挑剔且手到心到的食客,才是餐飲業進步的最大動力。
最低限度:吃在地與當季,最經濟實惠。大出的魚菜蔬果,肯定是最有機會享用上品的。孔子所謂「不時不食」,也可作為奉行在地當季飲食原則的寫照,在營養學上來說也若合符節。徵逐奇珍,如飲海水,既喝不盡,而且越飲越渴,飲膳的邊際效益慘澹,必不待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是竭澤而漁的虛矯,而是自自然然的莊重,也是法爾本然的生活情調。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8nPmEit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