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魚是本然與自在

雜魚是本然與自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年餐飲評鑑大行其道以後,餐廳的爭奇鬥艷無所不用其極,伴隨部份所謂飲膳達人獨尊原味健康料理,尤其是手機拍攝美食上傳社群成為上自貴婦下至小資以小確幸證明自我生命狀態的風氣下,造成此間餐廳以「鬥食材、拼擺盤」展示食界火力。


於是,我們看到鋪滿白飯的海膽、比臉龐還大的海蟹、比綠豆糕還大的所謂生食級鮮干貝照片變成臉書食記的門檻,垂涎者無不以食材性價比設為品評的KPI,餐廳乃生怕端不出砂鍋大的和牛伊比利豬就被酸一星負評。但究其實,我卻發現一來甚多此類菜色烹製技巧單調--不是舒肥、川燙,就是乾煎--蓋這種作法的成品擺拍最安全,還可以標榜「原味」;二來,很多食材既非當季、亦非當地。老遠搭飛機來,自可理直氣壯抬高價格以顯矜貴。偏偏正好這套最合乎那些少上傳統市場與菜肉小販實打實論肥揀瘦交陪的網路美食家習氣。兩相作用,遂將此間的所謂Fine Dining帶上了華而不實的虛浮路途。


資深美食記者陳靜宜這篇報導,與其說是提倡所謂環保飲食,我認為:不如說是回歸日常、人性、合理的飲食文化。記得小時候菜市場沒那麽多舶來的山珍海味,攤位可都是當季生鮮。因此,主中饋者不能不絞盡腦汁精進廚藝來處理可能經常重複的食材。但也因此,我們潛移默化也多少打下了品鑑飲食的基礎能力。嫌貨才是買貨人或不盡然,但我深信:挑剔且手到心到的食客,才是餐飲業進步的最大動力。


最低限度:吃在地與當季,最經濟實惠。大出的魚菜蔬果,肯定是最有機會享用上品的。孔子所謂「不時不食」,也可作為奉行在地當季飲食原則的寫照,在營養學上來說也若合符節。徵逐奇珍,如飲海水,既喝不盡,而且越飲越渴,飲膳的邊際效益慘澹,必不待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是竭澤而漁的虛矯,而是自自然然的莊重,也是法爾本然的生活情調。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8nPmEitPq/




avatar-img
Kang-Ywe Lyau的沙龍
23會員
124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Kang-Ywe Lya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展掌握這種節奏與和聲的變化,使觀者可以在聲音藝術的體驗旅程中悠然聆賞策展人的調性,也容許觀者的感官與思維在適度的空間裡伸張譜寫自己的共鳴。
本展掌握這種節奏與和聲的變化,使觀者可以在聲音藝術的體驗旅程中悠然聆賞策展人的調性,也容許觀者的感官與思維在適度的空間裡伸張譜寫自己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