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過去以為死亡是生命的終點,如同電燈被關掉——瞬間、徹底,沒有回頭的餘地。然而,現代醫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正在動搖這個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
來自紐約大學朗根醫學中心的急救與重症專家帕尼亞醫師(Dr. Sam Parnia),正是這場科學革命的核心人物。他不諱言地說:「我研究死亡超過三十年,現在我深信它是可逆的生理歷程。」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台詞,但背後有紮實的研究基礎。
死亡,原來不是瞬間發生的
在大多數醫療現場,「死亡」通常是指心跳與呼吸停止,也就是所謂的「心臟驟停」。但從細胞與器官的層次來看,人體並不會在心跳停止那一刻立即全面壞死。腦部細胞的衰亡是漸進式的,若能在數分鐘內快速施行心肺復甦(CPR)、體外循環(ECMO)等技術,部分患者甚至能夠完全恢復意識與腦部功能。
帕尼亞博士與團隊於2014年發表的AWARE研究(Resuscitation期刊),追蹤超過2,000名心臟驟停患者,發現有部分人清楚回憶起「死亡期間」的經歷,例如被醫護人員救治的過程,甚至能準確描述周圍的聲音與畫面 1。這顯示,在臨床死亡後的數分鐘內,大腦仍可能維持某種形式的有意識活動。
2022年進一步的AWARE II研究,更記錄到在心肺復甦過程中,有患者出現與「意識活動」相關的腦電波模式,例如高度整合的γ波或θ波 2。這些波形通常在我們醒著、清晰記憶時才會出現。
動物實驗也證實:臨終前,大腦「閃過一生」
與此類研究相呼應的,是2023年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動物實驗。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神經學團隊觀察到,在大鼠心跳停止後的數十秒內,其大腦會短暫出現高度同步的神經活動,類似人類清醒時的「記憶整合」波形 3。
簡單來說,這就像我們常聽到的瀕死經驗:一瞬間,腦中閃過整個人生的片段。科學家相信,這也許是大腦最後一次「總整理」所留下的痕跡。
「可逆死亡」的邊界在哪裡?
當然,這些研究並不是在宣告「人死可以復活」——至少不是在心跳停止很久以後。帕尼亞博士強調,目前所有成功案例都發生在數分鐘到數十分鐘的黃金時間內。一旦進入腦幹壞死或組織不可逆損傷階段,即使最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
但這段「可逆死亡時間窗」確實比我們想像的更長。
目前包括紐約大學、哈佛、耶魯等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正投入開發所謂的**「CPR雞尾酒」療法**——結合心肺復甦、抗氧化劑、神經保護藥物與體外膜氧合(ECMO)設備,以最大限度延緩腦部組織的壞死,爭取救命時間 4。
雖然這些技術仍屬實驗性質,但未來一旦成熟,可能讓更多「死亡線上的病患」被搶救回來,甚至能保留完整意識與記憶。
我們如何重新看待死亡?
這些研究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死亡」是什麼?它究竟是個瞬間的開關?還是一條逐漸模糊的界線?
從醫學角度來說,死亡或許不再只是結束,而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理挑戰。當心臟停了,我們的生命真的就此結束,還是可能只是在等待另一種「開機」的方式?
未來,死亡不再是「不能碰的終點」,而可能成為「能被逆轉的過程」。
科學仍在持續探索,但每一位曾從「死亡邊緣」被拉回來的病患,都在證明一件事:關於生命的終點,我們知道的,或許還不夠多。
參考資料
- Parnia, S. et al. (2014). AWARE – A prospective study of awareness during cardiac arrest. Resuscitation, 85(12), 1799–1805. https://doi.org/10.1016/j.resuscitation.2014.09.004 ↩
- Parnia, S. et al. (2022). Awareness and consciousness during CPR: results from the AWARE II study. Resuscitation, 170, 274–283. https://doi.org/10.1016/j.resuscitation.2021.10.029 ↩
- Xu, J. et al. (2023). Surge of neurophysiological activity in the dying br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0(4), e2216268120. https://doi.org/10.1073/pnas.2216268120 ↩
- Yoo, Y. C. et al. (2018). E-CPR and neuroprotective strategies in cardiac arrest. Resuscitation, 132, 21–29. https://doi.org/10.1016/j.resuscitation.2018.08.030 ↩

Graveyard on cold winter day by ADDICTIVE STOCK from Noun Project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