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批美數十年發動戰爭?! 中國只是成功被妖魔化?! 歐洲要有自己的外交政策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Sachs)在一場歐洲講座針對美國外交政策、北約擴張、烏克蘭危機及歐洲角色提出深刻批判,並呼籲和平與歐洲獨立外交。《影片YT連結在第一則留言處》
《美國數十年發動戰爭》
薩克斯認為,過去數十年多場戰爭(如烏克蘭、塞爾維亞、中東、非洲)均由美國主導或引發。他以親身經歷(擔任波蘭、俄羅斯、烏克蘭等多國顧問)強調,美國自蘇聯解體後自認世界霸主,無視國際義務與他國安全關切,推行單極霸權。例如,美國違背1991年對戈巴契夫的承諾(北約不東擴),自1994年起推動北約擴張,1999年轟炸貝爾格萊德、2003年入侵伊拉克、2011年干預利比亞等,皆為清除前蘇聯盟友或鞏固地緣霸權。他批評美國決策者不與對手對話,誤判形勢(如認為俄羅斯無力反對北約擴張或不會與中國結盟),導致戰爭頻發。薩克斯特別指出,烏克蘭危機是美國長期圍堵俄羅斯的結果,2014年邁丹事件為美國策動的政權更迭,後續明斯克協議被美國和烏克蘭刻意忽視,導致衝突升級。他警告,美國的「非合作博弈論」思維與軍事冒險主義正將世界推向危險邊緣。《中國只是成功被妖魔化》
薩克斯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敵視源於其無法接受中國的崛起與成功,而非中國構成真正威脅。他指出,美國將中國妖魔化為戰略對手,試圖通過貿易戰、科技封鎖及軍事圍堵(如在亞太部署軍力)遏制其發展。薩克斯強調,中國的成功來自經濟改革與和平發展,而非侵略或霸權。他批評美國的零和思維,認為其對中國的遏制政策類似對俄羅斯的圍堵,忽視合作可能帶來的全球福祉。薩克斯呼籲,美國應停止將中國視為敵人,轉而尋求基於互利與和平的對話,否則將加劇全球緊張局勢,甚至引發新冷戰或衝突。
《歐洲要有自己的外交政策》
薩克斯強烈批評歐洲在外交上對美國的依賴,認為這使歐洲淪為美國霸權的附庸,付出沉重代價(如烏克蘭戰爭的經濟與能源危機)。他指出,歐洲自1991年後缺乏獨立外交政策,僅追隨美國,例如支持北約東擴、伊拉克戰爭及對俄制裁,卻未能在烏克蘭危機中參與談判。薩克斯主張,歐洲應制定獨立外交政策,擺脫「恐俄症」,與俄羅斯直接對話,建立基於現實的安全框架。他建議歐洲利用其4.5億人口與20兆美元經濟的優勢,成為俄羅斯的主要貿易夥伴,而非美國的代理人。薩克斯強調,美國的代理人戰爭(如烏克蘭)對歐洲無益,歐洲應避免被捲入美國與中俄的對抗,通過談判實現和平與穩定。
總體觀點
薩克斯的核心論點是,美國的單邊主義與軍事冒險主義是全球動盪的根源,北約擴張與對中俄的圍堵政策加劇衝突。他呼籲歐洲覺醒,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制定獨立外交政策,與俄羅斯、中國等國對話,推動和平。他認為,當前局勢危險且複雜,唯有清晰思考與國際合作才能避免戰爭與核風險。薩克斯對川普可能結束烏克蘭戰爭表示樂觀,但警告美國帝國主義本質不變,歐洲必須自主以免再次被拖入衝突。
無馬的馬車:重新想像技術的未來
在技術革新的洪流中,人類總習慣以熟悉的框架理解新事物。百年前,汽車初現時,被稱為「無馬的馬車」,彷彿只是馬車的改良版,而非改變世界的發明。這一名詞不僅反映了當時的認知局限,也揭示了我們對新技術潛力的普遍誤解。Koomen 在《Horseless Carriages》一文中,以此為喻,深刻剖析了技術進步如何在初期被低估,卻最終重塑社會的軌跡。
這種「無馬的馬車」思維貫穿科技史。早期電腦被視為更快的打字機或計算機,無人預見它會成為資訊時代的基石;網際網路剛誕生時,僅被當作電子郵件或數位電話簿的延伸,誰能想像它會改變商業、溝通與文化的面貌?這種認知偏差源於人類對未知的慣性抗拒。我們傾向於將新技術框限在舊範式中,難以立即辨識其顛覆性潛力。然而,真正的突破往往在數十年後才顯現。汽車不僅改變了個人移動方式,還催生了高速公路、郊區文化與全新的生活型態,深刻影響了城市的輪廓與人類的日常。
今日,我們可能正站在另一場革命的起點。人工智慧(AI)被許多人視為自動化工具,類似於更聰明的計算機。但若跳脫「馬車思維」,或許能窺見其作為認知革命引擎的潛力。Koomen提醒我們,技術的價值不在於取代舊事物,而在於開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這需要我們從第一性原理出發,重新審視新技術的本質,而非僅以現有框架評判。
對於創新者而言,挑戰在於如何在技術尚未成熟、市場尚未準備好的階段,說服世人接受新範式。歷史告訴我們,成功者往往專注於長期願景,而非短期的比較。特斯拉不僅製造電動車,更重新定義了交通與能源的未來;反之,那些執著於馬車製造的企業,則在汽車時代迅速沒落。這啟示我們,拘泥於舊思維的風險遠大於擁抱未知的勇氣。
面對當前的技術浪潮——從 AI 到區塊鏈,再到生物科技——我們應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未知。避免重蹈「無馬的馬車」的覆轍,意味著不僅要看到技術的當下應用,更要想像其未來的可能性。真正的創新從不模仿過去,而是創造未來。這需要遠見、勇氣,以及對未知的無畏擁抱。讓我們卸下舊框架,以全新的視野,迎接下一個時代的到來。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表示,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並不落後美國,競爭激烈且持久
近期,全球人工智慧(AI)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華盛頓一場科技會議上直言,中國在 AI 領域「並不落後」,與美國的差距非常小,甚至形容這是一場「無止盡的長跑」。他特別點名華為是全球最具實力的科技公司之一,顯示中國科技企業的技術實力已不容小覷。
面對美國政府對高階 AI 晶片的出口限制,華為加速自研 AI 晶片的腳步,最新推出的 Ascend 910D 處理器目標直指 Nvidia 的 H100,並已邀請多家中國科技公司進行測試。雖然華為晶片在能效上仍有差距,但透過大規模集群和高自主替代率,已成為中國企業在無法取得 Nvidia 先進產品下的重要替代方案。這不僅展現了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快速追趕,也反映出在地緣政治壓力下,中國加速技術自立的決心。
美國的出口管制雖然對 Nvidia 等美企造成數十億美元的營收損失,但中國企業透過灰色市場、空殼公司等方式繞道取得部分高階晶片,同時大力投入本土研發,逐步縮小與美國的技術差距。華為的 AI 晶片出貨量與國產替代率顯著提升,甚至在軟體生態上也開始挑戰 Nvidia 的主導地位。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被譽為「AI 軍備供應者」,他對於 AI 競賽格局的觀察確實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美中在 AI 與半導體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美國以技術封鎖遏制中國發展,中國則加速自研與產業鏈自主化,雙方你追我趕,全球 AI 格局正迎來新一輪洗牌。

處方眼鏡提供自動對焦功能
已到要處理老花的年紀了,看到這家新創在自動對焦處方眼鏡的方案,期待中…
芬蘭新創公司 IXI 成功籌集 3650 萬美元資金,旨在開發全球首款自動對焦處方眼鏡,重新定義眼鏡市場。這家成立於 2021 年的公司,利用眼動追蹤和液晶鏡片技術,打造低功耗眼鏡,能無形中自動調整焦距,針對老花眼等視力問題提供解決方案。IXI 的技術核心在於框架內建的微型設備,透過追蹤眼球運動,配合液晶鏡片即時調整焦距,讓使用者無需依賴多副眼鏡或複雜的漸進鏡片。該公司由 Niko Eiden 和 Ville Miettinen 創辦,兩人曾共同創立混合實境公司 Varjo,擁有先進光學和眼動追蹤技術經驗。這筆資金由倫敦創投公司 Plural 領投,亞馬遜 Alexa 基金等多家投資者參與,顯示市場對其潛力的信心。
IXI 的眼鏡不僅專注於視力矯正,還定位為時尚的生活配件,與奢華眼鏡設計師合作,確保外觀與高端眼鏡無異,區別於傳統醫療設備形象。產品定價預計類似高端消費電子產品,如高階 iPhone,瞄準大眾市場而非超奢華定位。電池續航力約兩天,即使電力耗盡,鏡片仍具備遠視處方功能,確保基本使用需求。IXI 的技術已於實驗室驗證,計畫於今年展示原型,但具體上市時間尚未公布,需待監管核准。
該公司強調,當前眼鏡市場缺乏技術革新,特別是在解決老花眼和多焦點視力需求的問題上,傳統漸進鏡片存在視野狹窄和周邊扭曲等限制。隨著全球人口老化,老花眼診斷增加,IXI 看準這一龐大市場,估計全球眼鏡市場價值超過 2000 億美元。雖然其他公司如日本的 Elcyo 和法國的 Laclarée 也在探索類似自動對焦眼鏡,但 IXI 的技術在低功耗和無縫整合方面具備優勢,顯示其在競爭中的潛力。IXI 的創新不僅限於當前應用,未來可能擴展至動態散光矯正或與虛擬/擴增實境設備整合,開闢更多視覺技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