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功能固著」?
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是一種常見的認知偏誤,指的是:
我們習慣將某個物品,視為只能完成「原本設計的用途」,而忽略它潛在的其他可能性。
這會讓人在解決問題時陷入思維僵化,看不見更具創造力或彈性的解法。
🧠 心理學背景
「功能固著」最早由心理學家 Karl Duncker 在 1945 年提出,他設計了著名的「蠟燭問題(Candle Problem)」:
給你一根蠟燭、一盒圖釘和一根火柴,要怎麼把蠟燭固定在牆上不滴蠟?
許多人會被困在「圖釘只能用來釘東西」的固有認知,而忽略「圖釘盒可以當燭台」。
只有打破物品用途的既定印象,才能成功解題。
🔍 生活中的功能固著例子
- 📎 紙夾就只能夾紙?
其實它也可以當SIM卡針、電線固定器。 - 🧃 吸管只能喝飲料?
也可以拿來吹畫、做創意裝置、練口技。 - 🧠 專業技能只能用在本行?
設計師只能設計?其實也可以經營品牌、開課、寫書。
⚠️ 功能固著的影響
- 限制創造力:阻礙我們看見不同用途的可能。
- 降低問題解決力:容易陷入「工具不夠用」的誤區。
- 使資源浪費:本來可以再利用或變通的東西被忽略。
✅ 如何打破功能固著?
1. 問自己:「這東西,還能拿來幹嘛?」
刻意練習「逆向思考」與「多用途聯想」。
2. 培養「資源重組」思維
將現有物品重新排列、重構,看見不同組合可能。
3. 觀察小朋友或藝術家怎麼用工具
他們最少被「正確用途」制約,往往能激發靈感。
4. 多參加跨領域活動或創客工作坊
打破專業限制,讓你看到同樣的工具有不同用法。
📌 結語:工具無罪,限制來自人心
功能固著讓我們誤以為「只能這樣用」,
但真正的創意,往往來自跳出框架的那一瞬間。
下次當你覺得「我缺工具」、「我做不到」時,
不妨問問自己:是資源真的不夠,還是我腦袋太固定?
因為,最有用的工具,從來都不是東西,而是大腦的靈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