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極端預期」?
人們在評估未來事件時,容易高估極端情況的可能性,例如「最好的」或「最壞的」結果,反而低估中庸、正常結果的出現機率。
這種偏誤使我們對未來的判斷失真,不論是在工作規劃、投資判斷、情感關係,甚至日常生活決策中,都可能因此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
🧠 為什麼大腦喜歡極端?
- 情緒影響判斷: 極端事件更容易激起強烈情緒,讓人印象深刻。
- 媒體強化效應: 媒體偏好報導驚人結果,加深我們對極端事件頻率的誤解。
- 故事化思維: 我們傾向用「故事」而非「統計」來理解世界,而故事最愛高潮與低谷。
🔍 生活中的極端預期例子
- 💼 創業幻想: 剛創業就以為會「一夜爆紅」,結果現實是長期打磨與慢成長。
- 🎓 考試成績: 覺得「這次一定掛掉」或「我一定全對」,卻忘了正常範圍才是最常見。
- 📈 投資市場: 每次漲就覺得會漲到天,每次跌就以為世界末日要來了。
- 💬 人際關係: 一次失誤就認為「他一定討厭我」,或一次貼心就覺得「他一定喜歡我」。
⚠️ 極端預期帶來的影響
- 壓力與焦慮: 過度預期壞結果,讓人提前焦慮。
- 錯誤判斷: 根據極端情境做出過激或消極決策。
- 挫折感: 期望太高,現實落差過大,導致失望甚至放棄。
✅ 如何修正極端預期?
1. 預設「中庸情境」
不是「最差會怎樣」,而是「最有可能會怎樣?」 養成思考「80% 機率下的正常情境」。
2. 反問自己:
「我是不是因為太激動/太害怕,所以誇大了可能性?」
3. 檢視資料而非感覺
用數據和經驗回顧,避免憑情緒猜測未來。
4. 預留彈性而不是僵化計劃
不把計劃壓在「最好情況」,而是留出空間應對變化。
📌 結語:生活不是好壞兩極,而是充滿中間地帶的平衡
極端預期會讓我們過度悲觀或樂觀,看不見現實中真正可掌握的空間。
與其幻想「一切順利」或擔心「萬劫不復」,
不如培養「現實感」,承認人性有限、結果多元,學會在中庸中找到穩定節奏。
因為,大多數的好事,都是悄悄發生的;而大多數的壞事,其實沒那麼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