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容行銷當道的今天,你可能也投入了很多努力在 SEO 上。文章產出得很勤,關鍵字研究也做了不少,sitemap 有交、網站速度也優化過了, 但你打開 Search Console,卻還是看到讓人沮喪的訊息:
收錄數偏低、排名卡在後段、幾乎沒有自然流量。
這時候,我想邀請你先不要急著調整內容長度、改標題格式,也別急著怪演算法或競爭對手太強 先回到一個更本質的問題:
你真的知道 Google 是怎麼「發現」你的網站嗎?

因為 SEO 不只是把內容「寫出來」,而是你要知道:內容如何被找到、被理解、被信任。這篇文章,我想陪你從這個問題出發,一步步往下拆解:
- 為什麼技術 SEO 並不神秘,卻常被忽略?
- 連結在 SEO 裡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 架構設計要怎麼幫助 Googlebot 找到重要頁面?
- 最後,我們該如何主動「架橋」,讓 Google 能更有效地進站?
這不是另一篇 SEO 教學,而是一篇讓你重新理解「被看見」這件事的起點。
技術 SEO 不是冷門知識,而是你一直沒真正讀懂的常識
很多人以為技術 SEO 是一種很進階的知識,彷彿只有懂程式的人才需要了解。但其實 Google 早就在他們的官方文件中,把基礎邏輯整理得清清楚楚了。在 Google 說明的《Google 搜尋引擎最佳化(SEO)入門指南》以及其他的《SEO基礎知識》,這些內容不是完全是寫給工程師的,它寫得很白話,對象就是像我們這樣的內容經營者與網站管理人。
你會在裡面看到許多你以為自己懂、但其實從沒系統理解過的重點:
- robots.txt 要怎麼寫?
- sitemap 要怎麼送出才會有效?
- canonical 是不是每頁都該放?
- 結構化資料(Schema)的格式與作用?
- 行動裝置適應性對排名的影響?
- 內部連結的建議做法?
這些其實都不難,難的是:你從來沒有坐下來、好好看過一次。我常建議團隊至少要讀過一次中文版、一次英文版。因為很多關鍵細節與邏輯的語意,是藏在行間的。所以說到底,你不是不會做技術 SEO,技術 SEO根本不重要,或是而是根本還沒真正去理解: Google 是怎麼看待「網站這件事」的。
你寫的,不只是內容,而是要讓 Google「能走進來」的入口
當你研究技術 SEO 以為 sitemap 是關鍵中的關鍵,其實我要很遺憾的告訴你,那「連結」就是 Googlebot 真正能踩著走的路。你可以想像一下 Googlebot 的工作邏輯:
它每天在網路上到處巡邏,但它不會憑空發現你的新內容, 它只會透過「別的地方的連結」點進來,而這個「別的地方」,就成了你網站的第一個 流量節點橋接點。
所謂流量節點,就是你在別的平台架的「彩虹橋」
最常見的三種橋接點,可能是:
- 一則 Threads 或 IG 限動,搭配網址連結貼回你的教學文章
- 一篇 Medium、方格子、商周投稿,內文放上你站內主題頁的導連
- 你在 LINE 官方帳號發送的文章摘要,點進來之後,連到懶人包、再導去產品頁
這些外部曝光平台,就是你搭給 Google 的彩虹橋。
你不搭橋,Google 就不會來。
我曾經協助一個電商品牌,也遇過類似狀況:
他們的網站持續有在新增商品,但有一天發現:剛上架的商品頁,怎麼等都沒被 Google 收錄。團隊第一時間以為是 sitemap 出問題,但實際一查,sitemap 有送、頁面也沒被封鎖, 那問題就只有一個可能:Google 根本還沒「發現」這個頁面。
我當時的處理方式很簡單,但關鍵:
- 一方面,請團隊重新提交 sitemap
- 更重要的是——請他們馬上在 Facebook 粉專發一則新品貼文,連結回該商品頁
隔天,商品頁的確成功被 Google 收錄了。但最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從 Search Console 裡「發現來源」的資料看到:
Google 是從那篇 Facebook 貼文的連結,爬進這個新頁面的。
所以你以為是 sitemap 發揮作用?其實是你在社群上幫自己搭了一座橋。
這就是我一直想強調的核心觀念:
你寫內容不是為了「等被發現」,而是要主動去「設計入口」。
再來談站外連結與站內連結,它們的重要性一樣高
如果說流量節點橋接是幫你把 Google 引「進站」,那站外連結,就是幫你建立來自其他網站的「信任」。每一條來自高品質網站的引用連結,都是 Google 對你投下的一張信任票。
你可以把這些外部連結想像成:「其他網站願意幫你背書的證明」。
這背書,不只是傳遞權重,更是告訴 Google 這個網站的內容值得一看。
而站內連結,則是讓 Google 進來之後,知道去哪裡看
很多人以為網站有主選單、底部選單就算有連結了,但 Googlebot 真正在意的,是語境中的連結脈絡:
- 一篇文章中提到某個概念,能不能自然連到一篇更深入的解說?
- FAQ 的某個問題,是否延伸到產品頁的使用說明?
- 一篇懶人包,是不是串起了整個主題群,作為核心起點?
Googlebot 爬網頁時是「從一條連結跳到下一條連結」,
這些設計得當的上下文連結,才是它能理解你網站邏輯的關鍵路線圖。
沒有連結的內容,就像建在孤島上的飯店
你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寫文章、建頁面、設計流程,但如果這些頁面之間沒有路、也沒有人幫你引流,那 Googlebot 來了也只會迷路,甚至乾脆不來。內容再精彩,都沒人看見。不是因為寫得不好,而是你沒給 Google「進來的理由」。
所以到底 Google 是怎麼發現你網站的?
這裡我們就要回到 Search Console 裡非常關鍵的一個資訊區塊:「網頁索引狀態」。在這裡你會發現,Google 發現網頁的方式,其實只有三種:
① Googlebot 自己發現的(Crawl)
也就是 Google 在別的網站上看到你的網址連結,順著連結進來你這邊,開始對頁面進行探索。這種方式的前提是——你要先被某個地方「提到」。所以你如果沒有任何站外連結、也沒有經營社群平台、沒有曝光,那 Googlebot 根本不會無故掉進你網站裡。
② 你主動提交的 sitemap(地圖)
這是最常見也最推薦的方式之一。你可以用 Yoast SEO、Rank Math 等工具自動產出 sitemap, 再提交到 Search Console 讓 Googlebot 參考。
但請注意:
Sitemap 是「參考資料」,不是命令。Google 會看,但不一定會收錄你所有頁面。
它還是會根據你的內容品質、網站結構、連結脈絡、外部信號等等來決定收錄與否。
③ 連結(Link)
這就是我們前面強調的重點了。不管是外部網站連進來,還是你自己網站內部的頁面互連, 這些都是 Googlebot 最真實、最有效率的通行路線。每一條連結,都是一條指路牌。你鋪得越多、越清楚,Googlebot 越容易走進來、走下去。
所以 SEO 的核心不是「寫很多」,而是「讓內容被發現」
當你開始把 SEO 從「內容產出」轉向「流量通路設計」來思考,你會發現:
- 寫內容,不是終點,而是入口的起點
- 架構網站,不是為了設計好看,而是為了設計 Google 能走的路
- 發布資訊,不只是曝光,而是在「打信號」叫 Google 來收
你想讓人看見你,那你就得,幫 Google 把橋搭好。
讓內容 × 技術,不再是對立,而是互補
內容 SEO 和技術 SEO 的爭論其實已經很多年了。有人覺得內容才是王道,寫出讀者愛看的東西最重要;也有人強調技術底層才是根本,沒有架構、速度、連結,Google 根本不會看見你。
但其實這兩者從來不是對立的,而是你該同時具備的兩種視角。
你不一定要自己會改網站原始碼,也不需要變成懂 schema 語法的工程師,但你不能不知道:Google 是怎麼看待你網站的。你得知道它怎麼找頁面、怎麼評估內容、怎麼決定收錄與排序。這樣你才知道你寫的每一篇文章,該放哪裡、該怎麼連接、該如何「被發現」。
內容是你給人的價值,技術 SEO 則是你給 Google 的路線圖。
最後提醒你一句話:
你不是寫給演算法看的,但你得知道,演算法怎麼才能「看見」你。
這樣,才是完整的 SEO 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