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安於現狀 生命就會失去應有的熱情 - by 曼德拉
▋我對什麼都不感興趣
我曾覺得自己「對什麼都不感興趣」。
看別人有夢、有熱情、有方向,自己卻只覺得焦慮、空白、沒感覺。
也不是說不努力,也有願意嘗試,但就是找不到那個所謂的「意義感」。
比如我在還沒讀研究所之前,對工作說不上討厭,但每天都沒勁。
每次聽到「找到興趣」、「活出熱情」,滿腦都是黑人問號。
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壞掉了。
到現在我才意識到,我是被「興趣」這件事誤導了。
▋ 興趣不是內建的,是互動出來的
還以為興趣是天生的。
之前我還很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擅長的領域。
比如運動、讀書、畫畫或是表演。
拿個例子來舉例吧。
以為興趣像是 : 我走錯了一條小巷,結果意外發現那裡有間讓我一秒愛上的咖啡廳。
後來才意識到,它是存在於,做過、跌倒過、也被鼓勵過之後,才浮現出來的斧頭。
在科技大觀園研究指出,興趣不是靈光乍現,而是逐步發展的歷程。
▋我最常掉進的三個迷思
迷思一:小時候問「長大想當什麼?」
我想當老師 ( 麻辣鮮師 ) !!!!!!!
小時候的答案,似乎不能代表未來。
但是可以當成一個未來的代辦清單。
我就剛好當時想當的,已經有達成了。
人的職業興趣,通常要到中學以後才會慢慢成形。
在那之前問「你以後想做什麼?」
感覺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大不如問「有沒有喜歡做的事情 ?」
迷思二:興趣不是一見鍾情
我認為現實中,真正的興趣都是「培養」出來的。
來自於一次次的接觸、一點點的成就感、還有某個時刻的被肯定。
有點像運動:一開始沒感覺,但多打幾次球、被隊友誇一次,好像就可以繼續了。
迷思三:興趣是可以從互動中長出來的
先做出行動,想辦法跟人家互動,才能確定自己到喜不喜歡。
我自己是蠻不喜歡那種自己沒做過就講的好像自己很懂一樣。
比如自己沒上過大學,就在那邊評論說某某大學就是都出那種人。
像我原本一直覺得自己是「超害怕跟人家互動的人」。
但長大之後為了當老師,會需要試教。
才意外發現,原來我不排斥耶,我也喜歡「說話與分享」這種即時的互動感 !!!
所以千萬不要先預設自己的無能為力
▋ 興趣是一條發展路線
真正的熱情,是這樣養出來的:
做中有感 → 越做越喜歡 → 深入著迷
這就是興趣的三階段:
一、探索階段:先去碰,先去試
這階段只需要一個任務:
接觸新東西,不設限。
EX :
- 去報一場你平常不會報的講座
- 去做一場免費短期實習
- 去問朋友:「你工作一整天,都在做啥?」
我以前在家裡全職交易,結果還是覺得自己不適合全職做這個。
但那段經歷讓我學會預設止損,培養了我對於做任何事,都會需要嚴格執行止損的概念。
二、發展階段:重複做 + 得到回饋
這時會發現某件事「好像蠻喜歡的」。
但還不太穩。
這時最關鍵的是兩件事:
- 持續做:讓這件事不再陌生
- 得到回饋:來自他人,也來自你自己
三、深化階段:從新奇感 → 對細節的著迷
在這個階段,已經不是「我會做」,而是「我想做到更好」。
會開始注意:
- 一段旋律中,那個和弦配得真好聽
- 設計版面裡,那個行距為什麼這麼舒服
- 為什麼別人這樣 Debug 比我順?
- 火候差 0.5 秒,口感就不一樣了
當開始注意起細節,那就是找到屬於自己意義的時候了。
▋ 給現在還找不到興趣的你:
意義感跟熱情幾乎是難兄難弟,所以先探索,再培養興趣或專長吧~
最近,有沒有什麼事是做起來其實不討厭的?
有沒有一種任務,讓你不知不覺就忘了時間?
如果今天不為了錢,會想嘗試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