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發現自己為何而生的那天 by - 馬克.吐溫
▍日子在過 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我還記得之前有種空虛的感覺。
每天都有會議、任務、訊息排山倒海而來,
但一整天下來,卻說不上來自己「到底完成了什麼重要的事」。
也不是沒在努力,只是覺得自己像一個沒有感情的工作機器。
日常反覆, 內心乾涸,卻又說不上這是什麼感覺。
我自己卡在這種狀態好一陣子。
總覺得「活著,但沒有波瀾的生活」好像有點難受 ?
▍是我迷失了方向感
有天醒來,我突然問自己一句話:
「我這麼忙,是為了什麼?」
說不上來。
那一刻我突然發現了, 我不是厭世,我是意義感掉線了。
前陣子的 Podcast,讓我很有感:
耶魯大學教授 Amy Wrzesniewski 把人對工作的態度分為三種:
- 為了薪水 → 把工作當「職業(Job)」
- 為了升遷 → 把工作當「職涯(Career)」
- 為了更大的價值 → 把工作當「使命(Calling)」
我沒有要當社會改革家或天命追尋者,
但如果每天醒來,看不到自己做的事與「更大的意義」有任何連結, 那種無力與蒼白,好像也是一種無形的內耗。
所以我開始做三個小實驗,想找回「對於生活的意義感」。
▍實驗一:問自己一句話:「我做的這件事,有改變誰的什麼嗎?」
我之前會想:「我只是小螺絲釘,怎麼改變別人?」
但我體會到,意義感不是改變世界,而是讓某個人今天過得好一點。( 比如我自己XD )
像有次我幫同事處理一個很瑣碎的 debug 問題,當下其實蠻煩躁的,覺得這不是我該處理的事。
但後面對方後來私訊我說:「欸我昨天真的快崩潰,還好你幫我,真的感謝!」
( 然後提醒大家願意給予回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事情 )
那一刻我突然有種很實在的溫熱感:
原來這件我隨手做的小事,竟然有被他放在心上。
那一天我第一次真正好好體會到:貢獻他人,或許是意義感的捷徑。
▍實驗二:在例行公事裡,加一點溫度
因為有一陣子我覺得自己每天像機器人。
工作做得沒問題,但心裡沒有任何「我在做的感覺」。
後來我開始在每週的工作清單後面多加一欄:
「這件事,我可以多做什麼代表是我做的?」
一開始只是隨手寫,沒想到意外開啟了新的視角。
從任務導向 → 人導向。
從「把事做好」→「把事情做成一個關於我的代表作」。
就像煮飯這件事,當我知道是煮給愛的人吃的,就會下意識想多炒一點料,或是來點不一樣。
變成我的專屬客製暗黑料理。
當工作多了一點「我的味道」,那就不只是任務,而是與世界的連結。
▍實驗三:找一個學習標竿
我的老婆,就是我心中「意義感代表」。
她做的任何工作其實不輕鬆,壓力也不小。
但無論他她那裡,都可以把事情做的很好,而且那些事情都有專於她自己的做事模式。
甚至那些模式是我覺得也只能由她來做的。
我問他:「你怎麼有辦法把事情做的那麼好?還不覺得無聊 」
有次她回答我說:「沒有覺得無聊啊,我有超多事情可以做的耶。
我只是想好並計畫好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會讓別人更方便,會讓別人需要我。」
那句話我思考了一陣子。
方便跟需要 ? 那從中她到底是想到了什麼層次 ?
我想,很多人都會想找有名的人當榜樣。
但我覺得我老婆就是我的名人,所以在她所有表現的事情上,我都會盡量給予回饋與最多的情緒價值。
▍意義感是每天的選擇
我以前想過說,意義感或許是某一天「命運閃電」突然打中我:
「啊~原來我這輩子就是為了這個而來!」
後來才發現,我自己不適合這種風格。
好像比較會藏在 :「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起心動念
也許它藏在你幫助人的行為,也或許藏在對工作多加一點用心的方式, 更或許藏在願意追著一個榜樣那。
▍給正在找意義的你,三個自我提問法
- 今天做的事有沒有幫助到了誰?
- 有沒有哪一件事,可以加入一點自己的味道 ?
- 有沒有想成為的樣子?正往那個方向靠近嗎?
P.S.: 如果最近也有人在「不知道為何而忙」的狀態裡。
那來邀請你,從這三個問題開始,重新找回那一點點流動的血液。
不是沒意義。只是暫時迷路了自己。
如果可以,留言告訴我你最近有感覺到「一點點意義」的時刻 !!!
不管多小,都值得被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