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曾經」非常親近的好友,因為疫情至今已有三、四年未見。昨晚我們通了將近三小時的電話,原以為會感到開心,卻在掛電話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
我們相識至今已三十年。論學歷、家世背景、工作資歷,甚至婚姻與家庭狀況,我都遠遠不及她。她畢業於頂尖學府,還有國外留學的經歷,歸國後婚姻穩定、事業順遂,堪稱人生勝利組。相比之下,我的人生軌跡則顯得波折許多。
回想過去,每當我遇到挫折,她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我身邊,陪伴我、鼓勵我,讓我不覺孤單。可多年過去,我漸漸發現,她的生活似乎停留在一個不變的抱怨循環:對工作不滿、對夫妻關係無力、對子女無奈。唯一明顯的變化是,她的語言變得尖銳苛刻,語氣中多了仇恨與怒氣,與我記憶中那位溫暖理性的人判若兩人,讓我感到格外陌生。說得直白一點,她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他人。她努力賺錢,卻無法滿足孩子的欲望;她極力配合家庭成員,卻感受到的回應總是冷淡與輕視。多年來我一再聆聽她的傾訴,昨晚終於忍不住問了一句:「妳有想過,未來想過怎樣的生活嗎?」從她回應的語氣,我已經知道答案。
剛好今天早上聽到一段Podcast,裡面談到:「為什麼有些人整天煩惱不斷,卻遲遲無法解決問題?為什麼有人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卻總感覺什麼都沒完成?」答案是,他們把時間耗在瑣碎無效的事務上,讓自己變成一個沒有格局、沒有策略的人。
我深有同感。如果一個人,無論男女,過了50歲還如無頭蒼蠅般地忙亂,既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無法釐清想過怎樣的生活,仍在為柴米油鹽煩惱、或期盼他人先改變,那麼問題根本不在外界,而在於「自我糾結」。Podcast的主持人說得好:「一事無成的最大關鍵,就是過度困在自己的執念裡。」
我的這位好友,其實出身優渥。父母不僅給予她良好的教育資源,也在經濟上始終支持。可惜她從未善用這些優勢,也沒有將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反而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在回報率極低的人際紛擾中。她把注意力太多放在別人身上,太少放在自己真正該經營的目標上。日積月累之下,收入不見起色,工作挫折連連,購屋投資無從談起,今近退休年齡之際,卻仍兩袖清風。
我常在想,與其期待別人拉你一把,不如先想清楚自己想完成什麼。在人生的每個選擇裡,若能保持理性、堅定與正向的心,遠離負能量與無謂的糾纏,持續前進,終會迎來好結果。願我這位好友早日找回內心的方向,過上她真正渴望的生活。願我們各自安好,也不忘珍惜曾經的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