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題的核心理念
在討論是否應該各付各的抑或是男性幫女性出錢時,要意識到其中的根本問題是一種信號博弈。男性是否能透過「全付」的行動,使自己未來組建家庭的機率增加,本質上是對未來的自己投資策略。一位理性的投資者應當思考利弊之後選擇要不要使用某種投資策略。
以下簡單購建模型分析,可以照個人情況帶入數據,本篇著重於討論金錢上的理性,一周估500不一定是飯錢,可以視為在女方身上一週花的金錢成本。
2.組建家庭博弈
高中生戀愛 :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只有大約2%的高中生戀人會步入禮堂,並且高中戀人結婚後十年內的離婚率顯著高於普通美國夫婦(54% vs 32%,使用美國統計資料,因暫無台灣數據),也就是說,大約只有0.96%的高中情侶男方會贏得組建家庭博弈,以台灣平均結婚年齡30來看,保守估計高中生情侶結婚年齡為27,27-18=9,假設一周餐費500,並且若採取全付的方式持續支付9年,則總投資成本為500*52*9 = 234000 (此為假設情況,可依每人不同狀況帶入數字)。接著再帶入你認為一個家庭能帶給你多少價值(此為個人計算,可以考慮未來規劃、育兒、溝通等等的變數),這裡我們假設為S,故可知期望值為-232000+S*0.0096,S大約等於2400萬新台幣。
結論 : 若為高中生情侶,若是你對未來組建家庭能帶給你的收益估值大於2400萬,並且願意承擔過程中非常多變數的風險的話,那「全付」便是一個理性的投資選項。換個想法來說,因為此項決定的成本非常高,若是高中階段遇到這種全付男的話,女方可以高機率相信對方並不想跟你組建家庭,此時可以盡量利用這點為自己賺取利益。
非高中生以下的初戀 : 以統計資料來看,約30%最終結婚,十年內的離婚率為48%,台灣的平均結婚年齡為30,保守估計初戀算27,由於此設定下初戀的討論年齡範圍在19~25歲,故以22歲開始交往作為討論點。套入上述模型,採全付方式的成本為500*52*5 = 130000,家庭價值一樣為S,-130000*0.856 + S*0.144,S大約等於772777。
結論 : 大學或出社會的初戀,若男方對未來組建家庭的正估值大於78萬,並且願意承擔過程中非常多變數的風險的話,那「全付」便是一個理性的投資選項。
一般伴侶 : 假設最終都會結婚,十年內離婚率為32%,平均結婚年齡為30,交往期間算1.5年。帶入模型可以得到 : 500*52*1.5 = 39000,-39000 * 0.68 + S*0.32,S大約等於82875。
結論 : 一般伴侶,若男方對未來組建家庭的正估值大於9萬,並且願意承擔過程中非常多變數的風險的話,那「全付」便是一個理性的投資選項。
3.解讀
從上述分析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3種不同情況下,S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並且是只考慮金錢的情況下,而顯很顯然地現實生活中的男女關係不只有金錢。時間成本、情緒波動成本、心理能量消耗、人際關係調整成本、生活習慣妥協成本、價值觀衝突的心理壓力、自我成就延遲成本、決策自由度降低...等等都是在一段關係中必須要考慮的變數,並且全部都為沉默成本,一旦關係結束之後你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等等,都沒辦法回收。
人們在面對情感選擇時,常不以理性決策方式行動,受到感性與短期誘因的驅動,忽略長期風險 ( Delay Discounting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失戀痛、分手痛的原因,絕大多數情況是陷入沉默成本謬誤,而事前的理性分析就可以完美的避開此風險。
而AA制作為一個討論許久的議題,結論很簡單,也就是若是認為全付策略不是一個理性的決定,那便採取AA制,此結論以金錢方面來說是為了最佳策略,並且理性,且此結論也提供女方一個思維模式:若是遇到採取「全付」策略的男性,若您評估對方的狀態沒有與預期中的S相符,那麼多半這位男性並不會以理性的方式來採取對自己最佳的策略,這訊號大大升高了未來組建家庭的成本,因為男方無法理性思考(諸如社會刻板印象、男性想要展現風度、展現財富,等等的動機都不在理性思考的範圍內,毫無意義,在意這些只會發出負面訊號)。
最後提醒:以上的討論分析都建立在「想組建家庭」的前提之上,若是交往的最終目標是其他目的,則策略組合當然不會與此篇分析一致。
參考資料 :
https://mensdivorce.com/high-school-sweethearts/
https://dreammakerr.com/marrying-first-love-statistics/